时间:5月23日(星期四)
地点:国定路400号
行程:上课 讲座 参观
网媒161班 文泽慧
每一次出发去上课,我都会选择步行20分钟。这二十多分钟,会不断提醒我:在复旦的学习机会值得珍惜,督促我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一切都来之不易,步行上学,给我一种更为特殊的仪式感。
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下课后,我前往新媒体融合中心的自习室,准备阅读自己所带的教材,同时等待晚上的课程。当我推开门的那一刻,发现里面坐满了自习的同学,安静的氛围令我陶醉。这种感觉,让我的内心瞬间平静下来。环境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这种感觉真好。

播音162班 黄迪
来到复旦后感觉时间飞快,访学也即将接近尾声,但对于学术的研究和思考永远不会接近尾声。
上午王迪老师的《公共关系策划与务实》课堂上,老师请来了复旦大学已经毕业并且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姐为我们讲课,就企业在市场中的公关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为我们梳理了整体思路,我们清晰的了解到如何进行整体的策划且付诸实践。
下午的《文化创意产业》课上,张大伟老师就现当今的文化产业如何构建框架结构为我们进行了解读,还热情的和我们分享推文,回答我们的疑惑。下课之后还与我们集体合影,是个超级可爱nice的老师。

广告171班 叶宏洲
来到复旦访学已经四天了。这四天里,我们旁听了许许多多的课程和讲座,也在学习和生活上收获了许多。复旦课堂有很多特点,但有两个尤其让我记忆深刻:一个是复旦的课堂上,老师经常会邀请嘉宾前来给学生分享,有公关公司的创意人、新闻媒体的运营者和学术研究的专家,这些走在行业前沿的嘉宾总能带给同学丰富新颖的知识,解答同学们在学业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嘉宾与老师的互补,为我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个是复旦的同学对于自己的需求很清晰,他们在课堂上互动不是很多,但提出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都是自己真正想要弄懂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我也深刻感受到,带着问题去学习,真的可以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广电161班 杨诗
前几日主要在新闻学院的院区活动,也想要看看复旦主校区的风光。结束了今天上午的课程之后,趁着天气好,踏着清风、迎着阳光逛了一圈复旦的邯郸路校园。绿树红墙、悠悠历史将这个百年老校衬托的更加有文化底蕴,老式的中式建筑彰显中国风韵,融合的西式建筑又反映了魔都的中西合璧。
逛着逛着就到了复旦大学博物馆,还恰巧赶上“一面见君怀”明清江南扇面展。进馆后,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门口的管理员递与我们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明信片以供盖章留念。进入扇面展馆后,能看到中国扇子的历史发展,一扇扇精美的扇子铺陈开来,每把扇子都辅以文字解释,讲述这把扇子扇面作者的生平以及对扇子的赏析,无论是整个会馆的舞美布置、设计,还是文化氛围的营造、文物知识的介绍都做得十分精美。在这里,深刻感受到复旦文化育人的培养方法,色墨盈尺,书画入扇,是为雅事,将文物引入校园、定期举办文物展览,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吸收文化知识。此外,这次展览是和复旦大学博物馆学系合作举办,文物的资料和图片由博物馆学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对明清扇面有更深的认识与学习。
参观完明清扇面展览还要回新闻学院参加讲座,即使有不舍也不得不先离开,希望在离开上海之前能够再逛一遍复旦吧!

播音172班 杨意林
今天上了一门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课程,正巧常常为写策划书而感到烦恼,但张大伟老师这节课正是讲如何撰写企划书,可谓是雪中送炭。老师十分健谈,不断提醒创业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课后还与我们进行了合影。
有幸听取了澎湃新闻主编黄洋主讲的讲座——《技术时代的新闻坚守》。澎湃作为国内知名媒体,不断革新组织构架和产品研发,同时又坚守着传统媒体的定力。比如坚守五度九不原则:追求速度、准度、深度、尺度、温度。不搞标题党、不打擦边球、不拉仇恨、不贴标签、不情绪化、不人云亦云、不被裹挟、不搞低俗、不追八卦。在自媒体快速崛起的时代,官媒的报道更应做到快、深、核(多核实),为速度丢事实是大忌。

广电181班 王岳
艳阳高照,上海市的气温直线上升。今天已是正式访学的第4天,从酒店走到学校不用再开手机导航,这20分钟的路,路上的街景,街景中的人,已经了然于心。
上午的《公共关系策划与实务》中,来自MSL的复旦师姐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广告思维框架课。主讲师姐——Sara回顾了上节课关于头脑风暴的知识,强调思考case中的insight和strategy。Sara师姐举出了两个广告案例,一个是“流量明星”——天猫携手易烊千玺打造的元气21天计划,另一个是“大ip”肯德基与阴阳师的合作。最后Sara师姐还以宜家“cooking for love”为案例,引导同学们找到该广告的insight——“解决方案”。其中,王迪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商家请的流量明星,流量似乎归于明星而非商家,那么商家能得到什么呢?”Sara师姐以公司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需要大量的流量明星回应。而Lisa师姐则从“年轻”、“量”切题,揭露商业现实,直指商家旨在抓住年轻群体,以保持消费群体延续性。一节课下来,收获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复旦师姐们的逻辑思维框架。虽然我并未参透这套思维框架,但在日后看广告的过程中,我应该会多思考广告所蕴藏的insight与strate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