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做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师生带来了关于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新视界的讲座。
傅谨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历史说成故事,满腹经纶,娓娓道来,为广大师生就20世纪中国戏剧史带来了新的视野。本次讲座傅谨教授基于历史的看法,分为三个视角:历史是个整体、历史是个过程、史学是史料学,并以此一一阐释他所认为的中国戏剧史。
傅谨教授从历史是一个整体来阐释中国戏剧史,用求真、质疑、批判的精神去看待史料,重新梳理材料,去定义什么是戏剧,包括区分长期以往被人们混淆的戏剧戏曲的定义,戏剧、戏曲与话剧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话剧、戏曲的相关性与二者共同面对的一些问题。
其次,傅谨教授从历史是个过程,讲述了历史的每个时期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所存在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论证每个偶然性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史实考证方面,傅谨教授提出了新的观点。过去,学界多将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的演出作为中国话剧诞生的标志。傅谨教授指出,早在1901年,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就创作出了第一部话剧,从此之后上海学生演剧蔚然成风,并很快走出学校,进入市民社会,因此可以将1901年视为中国话剧史的起点。
最后,傅谨教授指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并对于如何处理史料,在选择史料中的价值取向的问题作出了指导。通过史料的研究,傅谨教授提出了技术、市场和政治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必须继承传统戏曲的观点,认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推动以及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