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主题教育调研交流暨期末教职工大会

【发布日期:2023-07-08】  作者:     点击数: 

7月5日下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行政西二楼报告厅举行了主题教育调研交流暨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职工大会。会议由党委书记邹军主持,田秋生院长、张爱凤副院长、夏清泉副院长以及全体教职工出席了大会。此次大会共分三项议程:一是主题教育调研交流,二是期末工作总结,三是夏德勇教授荣休仪式。

 

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面对学科发展中遇到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院四个本科A级专业的部分教师深入走访行业一线,取经兄弟院校,就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邹军书记发言

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苏凡博副教授分享了本专业在西安和深圳两地的行业与高校调研情况。在深入考察深圳蝌蚪传媒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清流文化有限公司、陕西广播电视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西安雁塔区旅游协会等单位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础上,苏凡博指出,目前对优质网络主播的培养路径不能沿袭旧路,而是需要强调主体性的回归,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挖掘个人的兴趣爱好并积累足够的垂类知识,通过教师角色转变、课程体系改造、实践平台赋能、主播价值重估,构建智能媒介时代的网络主播人才培养路径,最终实现对技术的颠覆和梦想的传承。

▲苏凡博副教授发言

新闻学系主任李鲤教授以问题为导向,在深入考察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日报社等高校和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本专业目前面临的新问题与特色化建设路径。李鲤认为,面对技术的革新与当代政治生态的要求,兄弟院校的一系列专业建设经验作为“他山之石”,值得我们深入借鉴:一是尽快融入网络视听的相关课程建设,全面整合建构,从而形成广电人在培养体系的合理结构;二是固本强基与开拓创新并重,对接国家战略、凸显区域特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内容创新带动专业发展;三是教学师资知识结构的改革,用教师自我转型的方式来解决网络视听队伍的问题,从而服务于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李鲤教授发言

广播电视艺术系魏晨捷老师基于本系对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等文博场馆的实地考察认为,在人文湾区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系需要传承优秀中华民族的传统,扎根湾区的现实,积极面向未来。而当前尤为需要围绕粤语电影,积极展开相关教研室活动、申报相关科研项目以及参与相关主题的学术会议,以塑造相应的学科地域特色。

▲魏晨捷老师发言

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曾丽红教授与张灵敏老师分别就本系在苏州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高校和单位的调研情况分享了不同角度的观点。曾丽红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专业建设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性需求,从而在教研双重考核压力下,释放人的创新潜力;二是因时制宜,对接时代需求,强化国际视野,凸显技术引领优势,开展与传媒机构和互联网行业的深度合作,盘活内外存量资源,从而找到专业立足点;三是彰显特色,在主流中错位发展,在交叉中彰显特色,优先推进特色项目建设,有效整合人力资源,从而不断促成团队合力,凝聚向心力。张灵敏重点介绍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践课程建设的经验,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构建有吸引力的制度、资源、成果、学生、平台、师资以及课程,打造出用“爱”发电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了国内传媒实践教育的高地。

▲曾丽红教授发言

▲张灵敏老师发言

在主题教育调研交流议程之后,邹军书记对本学期的党委工作、科研和研究生工作进行了小结,重点介绍了主题教育的开展情况及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张爱凤副院长对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

▲张爱凤副院长发言

田秋生院长对学院学科建设定位与方向进行了介绍,并对假期工作做了安排。他指出,学院学科的基本定位是: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服务于广州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建设,服务于传媒业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形成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具备全媒体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粤语传播人才;学术研究定位可以概括为上天入地,即“前沿视野、地方关怀:,要形成几个主要团队,将研究对象要转向区域传播问题,注重高质量成果的产出;社会服务定位为:传媒与国家治理的区域问题、传媒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田秋生院长发言

最后,在全体教职工的见证下,夏德勇教授荣休仪式在简朴而隆重的氛围中进行。本次大会在鲜花和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