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杰 教授 研究领域:网络人际传播、传播社会学、城市传播、文化传播,网络社会学。 电子邮箱:zhang75jie@gzhu.edu.cn |
个人简介
张杰,男,1975年生,江苏扬州人,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香港城市大学媒介与传播系访学。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讲课程:
传播新视野,传播学概论,社会学原理,新闻传播学理论,技术、媒介与社会变迁、传播社会学研究等。
研究方向简介:
网络人际传播、传播社会学、城市传播、文化传播、网络社会学
工作与学习履历:
1.学术与学习经历
2016.3-2016.5 香港城市大学媒介与传播系访问学者
2013.10-2014.10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
2012.9- 2016.12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2005.9-2012.2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博士
1999.9-2002.6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1993.9-1997.6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学士
2.工作经历
2002.8-2009.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讲师
2009.6-2016.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副教授,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社会学)
2017.1- 2021.7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社会学)
2019.3-2021.7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负责人, 博士生导师(社会学)
2021.7-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
3.社会兼职与活动
学术兼职:
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社会活动:
腾讯网新闻频道评论员、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城市频道特约评论员、《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教科频道、18频道特约嘉宾,参与多档谈话类节目和新闻节目。
与腾讯新闻达长期合作进行网络社会调查项目。完成多个报告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罕见病调查举行了全国发布会,并作为两会提案内容予以提交。
主要研究成果(项目、论文、著作、作品、获奖等)
项目:(主持)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升面对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媒介化治理能力研究”子课题:“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样态”及媒介化治理理论体系研究”(21&ZD316)
2.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儒家道德的社会化路径研究子课题: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的对外传播研究(16ZDA107)
3.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新变化的社会学研究》(13CSH056)
4. 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陌生人”的社会学研究》(10YJC840087)
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项目:《媒介与近代中国的都市生活世界建构》(2013M531098)
论文(CSSCI)(部分)
1. 《自主个体与关系自我的创造性转化:“躺平青年”与新个体文化的建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第6期。
2. 《风险网络:作为非人行动者的媒介与社会风险的生成》,《新闻界》2023年第1期。
3. 《从情境崩溃到情境再分离:社会-关系情境中用户媒介实践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为中心》,《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8期。
4. 《短视频的知识生产沟研究:以抖音为中心》,《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2年第2期。
5. 《环境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对河长制议题的建构与调解》,《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
6. 《“亲密关系”的购买?——接合性情境中网络主播的类社会关系研究》,《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12期。
7. 《语境崩溃:平台可供性还是新社会情境?》,《新闻记者》,2021年第2期。
8. 《自己人还是自家人?一项关系传播的本土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3期。(获第16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新华文摘》网络版2019年第18期全文转载)
9. 在场而不交流?移动网时代人际交往新情境的建构》,《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12期。
10. 《跨越个体与系统:青少年抗逆力研究的反思》,《当代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
11. 《新媒体慈善行为的情感动力机制研究》,《现代传播》,2017年第2期。
12. 《通过陌生性去沟通:陌生人与移动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期。(列入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班讨论文章)
13. 《具象化、类社会互动与群体边界:媒介“女性”范畴的现实生产机制研究》,《现代传播》,2015年第2期。
14. 《才女“越界”,声望竞赛与江南社会运行》,《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15年第5期全文转引)
15. 《才女为何?明清江南社会对才女群体的社会认知与秩序生产》,《开放时代》,2014年第4期。
14.《话语信任与网络群体构建:社会化媒体信任机制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第8期。
15. 《从陌生人到返乡者: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择偶过程中的生活世界重构》,《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5期。(入选《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十大优秀论文)
16.《“陌生人”视角下社会化媒体与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研究》, 《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1期。
17.《不确定性、陌生人与现代性》, 《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18.《成为陌生人:作为多义性与陌生化空间的士人花园》,《开放时代》2010年第2期。
19.《现代性、陌生人与地方性》, 《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20.《闪婚与啃老:80后理性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青年研究》,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8年第10期全文转引)
21.《流动空间:碎片与想象》,《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8年第7期全文转引)
研究性书评(英文):
1.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1.1(Springer 收录期刊)
国际会议论文:
1.《“报”的层次性与情感表达》,第七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中央”研究院,2011.9,台湾 台北。
2.《通过陌生性去沟通:陌生人与网络跨文化身份/认同》,中华传播学会2015年年会,2015.7,台湾 高雄。
3《在场而不交流:移动网时代人际交往的新情境建构》,中华传播学会2018年年会,2018.7,台湾,新竹。
专著:
《熟悉的陌生人:明清江南社会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7万字,2015年3月。先后由《中国社会科学报》和《新华日报》发表专业书评。并通过中国社会学会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最终入选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度好书(共十本),获得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奖金。并被《清史研究》2015年度综述中与美国著名汉学家曼素恩的著作《张门才女》并列,称为“2015年度该领域最重要的两本著作”。
获奖:
1.“自己人还是自家人?一项关系传播的本土研究”获第16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第一)。
2.《熟悉的陌生人:明清江南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经严格评选,入选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度好书(共十本),并获得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奖金。
学生培养:
在教学上,主持多项教改项目,并获得江苏省2019年团队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在育人上,指导研究生先后获得5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两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培育,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四人。
学术活动:
多次举办学术会议。牵头持续举办了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传播社会学论坛”,引起了传播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该领域最高水平的盛会。并主办2022年新媒体传播年会暨首届传播与数字社会研究工作坊,今年8月,由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第二届传播与数字社会研究工作坊,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显示度和影响力。
办公室:文逸楼603
联系方式:zhang75jie@gz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