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师资力量 > 讲师 > 正文

刘晓希

【发布日期:2020-05-22】  作者:     点击数: 

     

刘晓希 博士

研究领域:电影史论,电影产业与新媒体

办公地点:文清314

办公电话:15008410605

电子邮箱:412123885@qq.com

 

教育背景

2006-2010年获成都理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2010-2013年获西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

2015-2018年获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学术工作经历:2013-2015年就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当代文坛》编辑部。

教授课程

电影理论;影视写作。

科研服务

近年主持的研究项目: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电影通史(纲要)》(批准号:13AC002)的写作。

研究成果

1.获奖及荣誉

《电影叙事与电影评论的伦理分析——兼谈2016年的电影现象》获2018年高校影视学会学术论文奖(评论论文奖)三等奖。

2.近期发表的期刊文章

(1)《张爱玲文学作品的电影学读解》,《当代文坛》2015年第1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 《“一带一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机遇与新使命》,《当代文坛》2015年第6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3)《技术电影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思考——兼谈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1期,(独立作者),(CSSCI来源期刊);

(4)《论“电影叙事伦理学”建构的逻辑必然性》,《当代文坛》2016年第3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新时期以来中国抗日题材影视剧的国际化、个性化和民族主义问题》,《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7期,(独立作者);

(6)《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当代文坛》2016年第5期,(第二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7)《爱的秩序——论<七月与安生>的电影叙事伦理》,《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10期,(独立作者);

(8)《艺术电影“现象”与艺术院线建设的冷思考》,《当代电影》2016年第11期,(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饶曙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9)《童年的消逝——对儿童电影“全龄化”的再读解》,《电影艺术》2017年第3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0)《“一带一路”电影和“春节档”电影的文化现象分析》,《四川戏剧》2017年第6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11)《对现象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相关思考》,《中国电视》2017年第7期,(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饶曙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2)《电影叙事与电影评论的伦理分析——兼谈2016年的电影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4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3)《“张爱玲研究”的电影学考察》,《创作与评论》2017年第7期,(独立作者);

(14)《消费语境下的“新学院派”导演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0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5)《与他者相逢——2016-2017年中国纪录电影叙事伦理分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饶曙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6)《抒情传统与现代性——重读第四代诗电影<城南旧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7)《铁打的儿女流水的江湖——贾樟柯<江湖儿女>的诗学分析》,《当代电影》2018年第10期,(第一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8)《“中国电影学派”的叙事伦理批评——重读第五代“中国新电影”》,《当代电影》2019年第2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9)《转型期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跨媒介电影叙事伦理分析》,《四川戏剧》2018年第12期;

(20)《电影叙事伦理:理论、实践与意义》,《电影艺术》2019年第3期,(独立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21)《东窗镜像:中国电影学派与第四代女性电影叙事伦理分析——以<人&middot;鬼&middot;情>为例》,《当代电影》2019年第8期,(第一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22)《试谈红线女电影艺术与粤剧的传承性发展》,《四川戏剧》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