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评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精神 努力培养高水平影视传媒人才

【发布日期:2016-05-19】  作者:     点击数: 

(本网讯)为推动新闻舆论战线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论”,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讲话发表以来,新闻舆论各条战线、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广大影视传媒学校(学院)是培养影视传媒人才的重要阵地,既迎来了发展繁荣的大好时机,又增添了更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当前,我校上下正努力开展高水平大学(专业)建设工作,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影视传媒专业教师,我感到培养高水平影视传媒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一、深刻理解高水平大学建设内涵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随着形势发展,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而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一流的新闻舆论人才从哪里来?既要靠实践锻炼,也要靠大学教育,尤其是影视传媒类院校的专业教育。高水平影视传媒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应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题中之义。如果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涵的认识不清,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影视传媒人才呢?

高水平大学的具体内涵没有刚性的指标,但我想不外乎是指该校的学科水平或培养的人才处于世界同行前列,至少是在国内名列前茅,应当产出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一流人才。如果一所大学罔顾全国及世界大学发展水平,自说自话,即使再努力,口号喊得再响,恐怕也很难顺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影视传媒类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文化产业成为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与国家战略性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相对于传统学科,追赶与跻身世界高水平学科具有特色优势与后发优势。国内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几所院校外,其他高校(包括众多985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传媒专业办学起点差不多,谁能看得准、早建设,谁就能跑得快、跑得远,实现弯道超车,就更有希望早日建成高水平专业。

二、高水平师资是关键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在颠沛流离的烽火岁月里,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还不时有生命危险,但依然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靠的就是一支学贯中西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在影视传媒领域,创作能力很突出的人往往更愿意在行业一线发展,而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往往缺乏实践能力。既具有创作能力、又有理论研究水平的双师型师资少而又少,这在全国影视传媒院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办学历史不短,学科体系合理完备,与珠三角其他高校实现了差异化定位,积累了较好的社会知名度,坐拥广州一线城市的地域优势,招生形势可用“火爆”来形容,发展前景广阔。如果能在高水平师资建设方面更上一层楼,给予更大支持力度,无疑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水平师资建设既要靠“外引”,也要靠“内培”。对于学校、市里、省里花大力气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要真正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把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动态跟踪培养,以免浪费人才资源。对于现有校内师资,也应做好学科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学术上升通道,提供公平的学术平台,充分调动校内现有师资的积极性,实现外引与内培的良性互动。只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三、高水平生源是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因此,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对从业人员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要求格外高,培养高水平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当从招生选拔环节抓起。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目前我校实现了全面一本招生,生源状况总体上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包括影视传媒专业在内的艺术类专业,生源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非艺术类专业只需划定分数线,录取批次提前,生源水平自然得到提升。而艺术类专业则需要兼顾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平衡,情况本身更为复杂。

目前,主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以专业素质选拔为主,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为代表;另一种是以文化素质选拔为主,以一些985综合性大学为代表。入校后,再综合平衡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这两种做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至少抓住了一头,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基础。最令人担心的就是两头都想抓,而两头抓不着,招进来的学生文化分差一大截,艺术素质基础又薄弱。

建设高水平大学,如果招不到高水平的生源,那岂不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里的高水平生源,指的是既有学习潜力、又有学习意志的学生,并非指一味地“挑好学生”。那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乍听起来占据了道德高地,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不符合学校定位,更遑论高水平大学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影视传媒院校是培养国家文化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培养的是未来的传媒人才,应该想方设法把优秀的生源招进来。在这一点上,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生源大战”无疑给我们不少启发。

全面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但新闻舆论战线要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大影视传媒院校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努力提高传媒人才培养质量,以不负党和人民重托,更好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杨世真: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广东省2015年引进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之一)

供稿:杨世真

编发:陈敏

时间:May 19, 2016 08:17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