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近期活动 > 正文

访学日记 | 初来报到,请多关照。

【发布日期:2019-05-21】  作者:     点击数: 

网媒161班 文泽慧

访学第一天,我们就领略到了一所高等院校在硬件设施上的优越性。在张涛甫院长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新媒体融合中心。对于媒体传播的数据可视化和实时反馈有了区别于书面数据的直观感受。紧接着,无界远程中心教学实验室的展示让我更加惊叹。在这间教室,同学们可以实时参与报社的选题会议并发出提问,也可以参与国际会议并通过同声传译了解会议信息。这些选项对于我来说都是很新鲜的内容。

复旦新闻学院一组集合融媒体、微传播、大趋势的实验室令人印象深刻。数据采集分析场、功能实验战区、创新展示体验室、可视化传播实验坊、广播数据直播间,还有项目孵化区、无界教学空间、公共研讨区、创新工作区等,把行业前沿、学生实训、课堂教学、创新创业融为一体,打通边界,避免了校园生活里很多“两张皮”的现象。学院的前瞻意识和通盘考虑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49B23

在复旦的一天,我感受到很浓烈的学习氛围,这无疑鼓励我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更加昂扬的斗志。高等院校对于教学设施、前沿学科信息等教学资源的掌握是很先进的,这也是让大众心向往之的重要原因。平台对于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更加广阔的平台。

明天,期待依然紧凑和丰富的活动与课程,期待能有自己更多的思考。

广电161班 杨诗

今天开始了在复旦的访学课程学习,在张涛甫教授的新闻评论课上领略了复旦大学与我校不一样的教学。复旦大学新闻评论课采取小班制教学,在新媒体中心无界远教室授课,三块大屏、360度环绕摄像头成为这个教室最具特色的部分,教授上课前评点同学们的新闻评论作业,以精炼、独到了语言进行中肯点评,课后和张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小班制教学使得作业点评更有针对性,教授会根据学生的以往特点对作业进行指导;我校的新闻评论课点评比较精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队创作更加能培养同学的合作沟通、互相学习的能力,我校会更多侧重于音视频新闻评论的实践,而复旦更注重文字新闻评论,这与两间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可以说,在实操方面,广大新闻学院的学子们有很大的自豪感。

另外我还旁听了顾铮教授的《中国艺术史》,顾教授风趣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使得冷冰冰的艺术历史鲜活起来,清代绘画中个性派和宫廷绘画艺术的特点通过教授的讲解在脑海里一下就留下印迹,课程还会结合对艺术史研究的反思,将学术思维引入到本科教学课堂,比如“过于追求创新点点艺术鉴赏、只赞扬有创新点艺术作品是否合理?难道其他领域的艺术不值得艺术史关照吗?”等等问题,在这两节课上收获颇丰。

广告161班 陈逸吟

阳光十分灿烂的一天,蓝天白云之下,更显得校园里绿色草木与红色建筑的鲜丽,与成员们结伴走在复旦校园中,轻轻感受着这座校园的文化气息。

今天是走进复旦新闻学院课堂的第一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旁听了张涛甫老师的《新闻评论》课程。作为一名广告系学生,对于新闻评论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但课堂上同学们对自己所写的评论文章的想法分享,以及老师精细到位的点评,让我了解到新闻评论尤其是文字类新闻评论的不少知识,包括常见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应当规避的注意点等。

听课的同时,更感受到应当使自己在学习上始终处于更加开放的状态,不为专业设限,去接触更多相关的学科知识,从而更充实自己。

广编172班 李昕洋

在复旦的第一天,行程紧凑,收获满满。

晚间,旁听了刘畅老师的《新闻摄影》。老师带同学们一起推导如何完成这节课布置下来的作业,也给我提供了不少新的视角。这是一堂二专课程,又是晚课。但秩序井然,同学们都很主动参与课堂,和老师进行互动。这对于在晚课时容易心猿意马以及不太积极和老师互动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触动。

播音172班 杨意林

红瓦白墙,微风伴着暖阳。新闻楼外的橘猫懒洋洋地从早躺到晚,目送我们上课,等着我们下课。

正式访学的第一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复旦大学的实验室里有着许多“黑科技”:可以与报社一起开编前会进行交流的新媒体中心无界远程教室;拥有诸多彭博独家信息的彭博实验室;与网信办合作,可以实时查看新闻热度分析舆情的大屏LED等,无一不让人眼前一亮。

下午由张涛甫院长讲授的《新闻评论》课从多角度分析了各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收获颇丰。不自觉间已开始期待明天的课程了。

广电181班 王岳

访学第一天,天气微凉,阳光充足。

初入教学区,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混杂着历史沉淀的韵味将人包裹其中。在屠海鸣图书楼的一楼正门前,一块约有3米高的巨屏显示着可视化数据。屏幕放映了3个界面,分别是媒体传播影响力分析平台、今日头条移动阅读数据大屏与城市光谱图。借用大数据分析,平台以蓝、粉、白的颜色,圆环、柱形统计图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阅读群众的类别、各城市关心的话题类别、文章传播力、影响力排名等。看到这个巨屏,感觉自己揭掉了时空差距的面纱,了解到文章的影响力,能够更理性、更客观地分析写作方向、媒体定位。

除了巨屏之外,新媒体实验中心的高精尖器材也让我深受震动。实时转播画面的采访厅、可自由变化背景的采访区,这些都是耗资巨大的先进器材,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校方建立了一套良好的预约体系。通过小程序预约,得到批准后,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这一点,能让同学们更方便地使用这些器材,提高自己的实务能力。

另外,屠海鸣图书楼二楼设有数据挖掘的相关课室,这里是财经数据相关课程的上课地点。新媒体中心无界远教室能打破空间界限,实时直播、实时参与各大论坛、报社选题的过程。这些都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除了广大设立的常规课程外,复旦的同学们还进行了更多元化的学习,让人受益匪浅。

最后,张涛甫教授的《新闻评论》课让人影响深刻。教授先是点评了复旦同学们的作业,后来开始传授电视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让我惊讶的是,张教授记得同学们的作业主体内容,并且在描述不同领域的评论指出了各自的改正、注意事项,让我意识到新闻要学得多、学得广。

时间:May 21, 2019 03:0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