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风采 > 正文

专访|杨子曦:做自己的时间管理大师,不断从挑战中提升自我

【发布日期:2021-01-04】  作者:     点击数: 

个人简介

杨子曦,广电182班班长、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窗报总编、20级导生、广东广播电视特约摄影师、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实习记者。2020年获含学院奖、大广赛、金犊奖等省市级以上的广告类奖项共31个。

作为新窗报主要负责人,还同时担任班长和导生二职,杨子曦不仅能有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能保持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而在第二十九届时报金犊奖的激烈竞争中,杨子曦更是团结团队之力斩获九项荣誉奖项。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侃侃而谈,耐心地分享自己在此次比赛中的经历和收获。


杨子曦接受新传网采访

准备

“在广告比赛中创意是首要的,执行是次要的。因为创意只有一个的情况之下,呈现它的方式有很多种。”杨子曦这么说道。

金犊奖,又称时报金犊奖,是全球华人地区规模最大的学生广告活动,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与,因其严谨专业权威,被行业称为青年创意的奥斯卡,是华人圈历史最悠久的青年创意奖项。

大学以前,杨子曦并没有接触过此类跟广告相关的比赛。而在大一时,他便主动查明了各类广告比赛的具体层级,并在对其有了一定了解后要求自己尽量参加每一场比赛,以此给自己一个锻炼及积累经验的机会。

因为本身来自新闻系,所以课程学习也会更多地集中在新闻传播和实录制作等的理论及实操上。杨子曦谈到,广告本身是一个注重思维的东西,而新闻传播的教育则注重鼓励学生向外拓展,向外吸收,向外输入,将外在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的东西,这种学习经历也为给他广告上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那么,如何更好地学习以便为参与广告比赛打下基础呢?杨子曦表示,首要的是思维上的培养,要学会抓取身边的时事,把它收录进自己知识库或者灵感库。这考验的不仅是我们对素材抓取和捕捉的能力,还考验我们把新闻从严肃变成可视化和可传播的能力。此外,一些实操上的锻炼,像是图片制作、视频制作和摄影等,都是一些基础的图像和视频可视化的媒介的制作和处理,同时也是制作广告作品的基础。因此,除了把握老师所教的基础知识,提升设计的内涵还需要把这类基础跟广告思维进行一个接轨。

另外,谈到平面广告设计的灵感来源,杨子曦表示:思维是没有限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有些同学擅长对过往比赛的作品进行模仿,将旧创意换一个套路变成新创意;还有些同学则从产品上吸收灵感,通过转换不同产品的内核实现创作;而他自己则擅长把生活中的东西提炼出来,放到广告创意里面。

杨子曦着重谈到了先前老师对他讲过的一句话——“把一件事说清楚就足够了”。这句话不仅影响他之后新闻评论作品的制作,还影响其之后广告作品的制作。他提到,很多时候想法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反,只要你把想法在画面上表达清楚,把明的或者暗的东西用符号化和可视化的方式表达清楚,把广告中的明喻和隐喻也铺垫清楚,便于观者了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便已足够。

困难

从零到一的过程往往是最艰难的,杨子曦向记者感叹到,这种困难在疫情期间尤甚。总体的过程是先组队,了解命题,再在线上讨论进行头脑风暴,筛选创意,最后一步步把它落实。

首要的困难便是找合适的队友组队。此次金犊奖大赛要求一个团队限定十人以内,但是杨子曦认为,要很好地完成一样作品肯定不能是十个人,“我的原则是,队伍里面没有一个人在划水。”此时慧眼识人便显得尤为重要。杨子曦提到,广告比赛隶属于课外活动,找队友只有两种情况——你找别人,或是别人找你:如果是你找别人,便需要熟悉和掌握每个人的优缺点;而别人找你,则是他想参加比赛,且他看到了你的闪光点。所以杨子曦认为,组队最好的办法是你找别人,这样难度更低,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再者便是线上讨论的缺陷。由于以往都是线下讨论,杨子曦发现,到了线上,有些同学不太喜欢说话,从而真正参与谈论的只有两到三个人;加之这次队伍的组成为跨校合作,各个队员的专业也有所不同,导致此次线上创意的输出非常困难。为此,他总是努力带动讨论的气氛,并在有人提出不同的想法见解时,将大家的目标统一起来,转化作更多的创意输出。

最后是创意的落地,即老师最终的审核。由于老师希望他们对思维有更多的考量和发散,使创意更加惊艳,使作品更加有亮点,因而审核作品时非常严格,一丝不苟。老师的高要求和高期待,对非广告专业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杨子曦与团队指导老师唐若寻老师的合照

合作

经过种种困难与磨合之后,队伍成员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彼此也更加信任。当被问及如何跟团队成员默契地完成这么一份赛事时,杨子曦显得很轻松。他声音轻快,不时流露笑意。

杨子曦谈到,这次比赛其团队任务分配非常平均,其中他的任务就是负责组织和协调,同时是此次创意的主要输出来源;而他的舍友,由于对摄影构图、艺术的美感和排版都具有一定的严谨性,所以主要负责相关的板块制作;至于美术和手绘,则由江南大学的两位同学负责,因为他们有很强的美术功底;同专业的师妹负责文案和画面,师姐则负责文案和文字创意,因为她很多金犊奖和大广赛作品基本以文字形式展现为主。每位队伍成员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长。

比赛中需要团队合作,大学的工作和学习更是如此。杨子曦坦白道:“大学就是一个不断妥协和不断合作的过程。你要不断学会适时把工作交给合适的人,这样他也会尝试承担责任,把这项任务完成。你在相信他的同时,先完成你自己的事情,再来检查他的工作,这不仅是一个先后的问题,也是一个放不放心的问题。一个项目的完成上始终无法一个人全包揽,需要分工的时候,不仅时间要分区域,精力也要分散。因为你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分散,这样什么都做不好,你还是要集中精力做好一样事情。专业学习时,我是每天规划一个时间去一个地方学习,每天都学一点,长期不断积累,集中起来才会有长远的进步;但是广告不是这样,需要集中时间去做好一件作品。”

在采访的最后,杨子曦向记者分享了他在参加各类竞赛所得经验和建议:“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就是参加各项比赛之后,你需要发现自己适合什么。你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无论是新闻的写作,实践的拍摄,还是广告的创作,在一个大领域自己擅长什么,而非只是停留在口头。其次,“我擅长”跟“我可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擅长的领域一定是通过多实践,多参加活动,多参与制作过程得出的能力和总结。如果你找不准自己的功能和定位,你在比赛里面就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总归来说,每个人都要学会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是我擅长做一件事,而不是我可以做这件事,这些都要立足在多实践的基础上。更何况比赛就是一个不断经历失败然后获得成功的过程,一开始比赛就获奖这不太现实。所以在失败中找到自己不断擅长的东西,或者找到实践的一个突破口,才是你走向成功的一个正确方向。”

获奖感言


首先我代表我们小组向唐若寻老师表示感谢。老师对每个细节的把控,超过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他对创意细腻的程度,他要求我们在作品呈现的感知性和抽象性,他要求我们在短时间理解抽象,理解如何去抓取灵感,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很深层的学习。他在此次比赛对我们的付出除了抽象的思维,还有实际的时间。因为老师也要完成科研和教学的工作,能够抽出时间跟我们分享和指导,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对于我的组员,我认为他们都是非常有想法的,也有各自宽广的人脉。我们这次虽然想法的输出不是很高效,但是我们的执行效率却是极高。一方面,我们能做到各司其职,有层次地去完成一样作品;另一方面,我们的任务分配非常有针对性,有着很好的时间管理,既没有干扰大家的时间,也不会耽误整个比赛的进程。此次比赛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得益于每个人的付出和用心,在此也向我的队友表示感谢。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在这次比赛学到的更多是摄影表达和创意,我感受到用摄影表达广告创意思维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赛后聚餐

文字记者 曾兰斐\字编辑 汪旭文\摄影记者 郑婉华\摄影编辑 陈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