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课程思政星课堂|李鲤老师:理解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日期:2021-02-05】  作者:     点击数: 

在我院着力打造的课程思政星课堂中

学生终身受益是课程的“终极目标”

老师们以育人育心、立德树人为己任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着力培育同学们的修养、气质和价值观

让同学们专业本领和品质都得以提升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李鲤教授的金课《国际传播学》吧!

《国际传播学》

主讲人介绍

李鲤,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广州学者”特聘青年拔尖人才。教研领域为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视听传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在站博士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新闻奖评审委员、广州市新闻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市场研究中心(CTR)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2项。出版专著1部,在《现代传播》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获广东省首届微课大赛二等奖。

课程特色

“国际传播学”课程,旨在从理论、案例、实践三个层面拓展同学们对国际传播的理解,搭建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传播能力三个维度的知识版图,并融通到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之中。教师结合国际传播发展的前沿动态,一是立德为先,致力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同学们理性研判、科学认知、有效行动,着力训练学生应用全媒体手段,提升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能力。

▲李鲤老师在课堂上


“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会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对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历史方位、战略选择与方式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传播工作的指示精神,包括对外传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等。进而将国情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嵌入实践教学中,将国际传播的知识架构融入价值观念、家国情怀的引导之中。同时对接同学们的实践作品和海外华文媒体实践平台,在传播实践中践行国际传播的理念、情感与表达,在实践中提高新闻报道策划与制作能力,深化对我国国际传播观念的理解。使思想、体悟与技巧最终落地,实现知、意、行三者的统一。


——李鲤

课堂实录


课程开篇,李鲤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前次课程的内容:韩国文化产业海外发展之路,及其从国家战略、规制建设、内容生产三个层面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借鉴。由此引出本次课程讨论的主题——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


国际影视传播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意义建构与解读活动,是什么在决定意义的生成?李老师首先引入了“语境”的概念,语境作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只有谙熟语境的构成和特性,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传播目标。并结合时尚品牌杜嘉班纳的“筷子”风波和我国视频短片《筷子》,引导同学们理解在国际影视传播中,需要“传播者精心创造、选择和组合符号,并努力铺陈语境,以影响对文本的解读方向。”适应并创设于我有利的语境,正是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基础。

▲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问答环节


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之路,李鲤老师从三个阶段进行了梳理,带领同学们理解宏观社会语境、中观社会语境以及微观文本语境如何相互建构,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影视海外发展的独特路径。并提示同学们进一步思考,面对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当前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建构语境、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从“以现实主义教化为主的意识形态宣传”,到“以宣传中国当代生活和情感为主”,如《中华女儿》《喜盈门》《红日》《城南旧事》等一些列优秀影片,“书写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阐释中国社会走向,完成中国大众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使命。”

▲李鲤老师认真讲解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既有第5代电影导演的生命追寻,也有第六代导演对普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诸如《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苏州河》等影片引发了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这是中国电影人主动适应海外传播的文化语境,进行话语调适与自我建构的过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专业认可与文化认同。”


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武侠大片标志着中国本土电影开始大张旗鼓地与外国进口大片进行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市场争夺战。而一带一路为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提供了广泛的产业空间,也是中国电影的跨国合作和海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出了如《狼图腾》《大唐玄奘》《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战狼》等一系列优秀阐释中国文化的影视作品。“不论是和谐共处、家国情怀,还是命运与共、责任担当,中国影视作品开始创设语境,并与新时代中国的整体国际传播理念相互呼应。”

▲同学们认真听讲


最后,李鲤老师总结指出,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之路,受到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与中国社会的整体语境相互配合,实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家国的想象、民族的情感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望,是一以贯之其中的,而中国电影也正在逐步由被动适应语境发展到主动创设语境,这也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

学生课堂收获

广电181 王玉洁李老师的国际传播学课程非常精彩。首先这门课程有助于打开我们的国际视野,对国家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方式、问题和一些话语分析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对我国的对外传播现状有很多思考。而且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有趣,老师准备的很充足,为我们找了一些纪录片、新闻报道视频等等帮助增进我们的理解,同时给学生们很多发言表达观点的机会,在课堂上产生很多思想的碰撞。上完这门课程收获满满,非常感谢老师为我们带来的高质量课程!


广电182 汪欣欣:李鲤老师的《国际传播学》以“四全媒体”为框架,结合海内外国际传播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刻思考。


广电183 欧阳阳:《国际传播学》这门课让我们观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李鲤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案列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国际传播理论的演进。新闻不仅仅是观察世界的窗口,而且是一种话语活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或是同学的展示,让我对跨文化传播领域中“如何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广电181 王庆龙:李鲤老师的《国际传播学》让我了解了国际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对于开阔国际视野格局十分有帮助。另外,老师的课程生动有趣,借助经典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概念,同时穿插课堂提问来提高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


广电182 黄诗韵:这门《国际传播学》课程涵盖了许多内容,从国际传播学的概念,到国际传播的理论梳理,再到结合一些国际传播现象和举措进行分析,最后落脚到咱们国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问题。课程内容不仅很好地回答了我“为什么要学习国际传播学”这一疑问,同时也让我对“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在当下国际传播中的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回顾课程,收获颇多,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