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媒体人进课堂|吴斌:人工智能浪潮袭来,新闻写作的突破与选择

【发布日期:2023-05-27】  作者:     点击数: 

5月24日,我院邀请到《信息时报》前副总编辑、资深记者吴斌与同学们分享当下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写作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以及“ChatGPT是否会取代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话题讨论。

▲吴斌老师自我介绍

吴老师从近期热门话题“宝马mini道歉信事件”谈起,针对宝马企业后续发布的公关文件展开舆情分析,并于人工智能程序“文心一言”和“ChatGPT”展示输入指令后的结果,发现其公关稿虽不尽完美,但也达到了一般的公关稿件的要求。由此谈到了人工智能的一些优势与不足。

▲吴斌老师分享“宝马mini道歉信”事件

吴老师认为,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上有速度快、有效率高、信息量大且规范完备、模板化等诸多优势。但其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它无法保证真实性;过于套路化,凭过往经验生成新的表述,因此缺乏细节和氛围感;难以用于特定语境;另外,用人工智能写作还会带来很多版权纠纷的问题。因此对于记者来说,要进一步提升新闻独特价值,则需要创造出个性化的文字,提升现场脚力,注重情感化表达,并结合场景化运用,深入刻画细节等等。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吴老师特别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四力”。他表示,脚力是四力的基础。我们只有去到真实新闻现场,才能写出有温度和触摸感的文字,为文章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感,也能够增强记者对于文字和真实感的热爱。

▲吴斌老师谈如何发挥“四力”优势

对于脚力的重要性,吴斌老师分享了《信息时报》中《一根棉签如何变成一份检测报告》文章的创作经历。记者们聚焦基层干部如何服务百姓,他们亲身观察一个基层工作者一天的八小时是如何度过的,从而更好的“在现场”,写出有鲜活有触摸感的稿件。

针对视频作品如何做出烟火气这个问题,吴斌老师通过他们制作的《烟火广州》系列短视频来讲解。在相关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准具体内容的特色,展现出百姓所认可的实实在在的烟火气。因此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节奏紧凑,全程无“按停感”,同时要强调视频制作过程中的“四美”,最后在推广时要努力打造长尾效应,滚动式推进形成新闻良好的互动传播。

▲吴斌老师分享短视频《烟火广州》策划与制作

吴斌老师生动的演讲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

广电221王庆伟问到:“看到您分享的《烟火广州》系列短视频相关制作,想问这个短视频背后的创作初衷与流程是怎样的?”

吴斌老师表示:“《信息时报》关注到在疫情期间提振城市经济的需要,我们选择从与大众切身感受比较密切的美食领域切入,策划了一个在‘上下九步行街’最多人排队的一个美食店进行探访和群访,进行一个街采,这样也让这个作品显得比较真实,有烟火气。”

▲同学们参与互动讨论

广电222黄豪杰提问:“ChatGPT在技术上的飞速发展势必会对记者这一行业造成严重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吴斌老师解答道:“在当下,人自身对于事物鲜活的感受与情感依然是机器写作无法取代的。我们需要正式它代写存在着与需求不吻合的现状。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内容生产,相关意识形态方向上的把关还要靠人。”

吴斌老师认为,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来袭,新闻工作者要树立使用人工智能的正确意识,站在“技术”的肩膀上,收集更多的信息数据,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和处理大数据等。但与此同时又要特别注意,人工智能的信息数据也不一定绝对真实,需要我们加强审核环节,要对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把关,不让自己被虚假新闻或不实新闻所淹没。

▲同学们在专注听讲座

“媒体人进课堂”系列讲座,是我院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和就业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讲座使同学们对新闻人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生存之道有了较好的了解,希望同学们未来进入媒体可以创作出能够体现思考,展现真实的鲜活作品。


文 字 王庆伟 \ 供 图 谢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