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用影像穿越百年

【发布日期:2024-05-07】  作者:     点击数: 

近日,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师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实践课:广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广州大学,拍摄纪念4.27黄花岗起义的创意短视频,用校园场景与影视画面穿插剪辑,通过展现学生群体阳光朝气的形象,表达对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的怀念。

▲广州广播电视台编导与同学们在校园内拍摄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红色基因根植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赓续于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通过课程实践,同学们在拍摄的过程中,回看讲述历史故事的影视片段,在编导营造的场景中,体悟先辈们为了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心境,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老师们在拍摄过程中与编导交流

F5E08

▲同学们在足球场拍摄

▲同学们在图书馆内拍摄

广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创的纪念黄花岗起义主题创意短视频,以同场景切换、同景别剪辑的方式,再现了多位黄花岗起义烈士的生平瞬间,同学们以演员的身份身临其境地体验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以红色信仰引领广大青年奋斗新时代,谱写青春华章。将红色教育融入课堂,以课程思政贯穿始终。

参与实践的播音2022级同学,对这次的教学实践给出了高度评价:

播音221班纪哲勋

这次参与的拍摄在内容和形式上参考了最近抖音爆火的“中国式转场”,但又有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上走红的视频只是在分镜、站位、肢体动作上复刻电影画面,而这次视频的导演设计了多机位的切换,以至于在参与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也猜不到自己在模仿哪部电影的画面。我们作为学生,出演的都是像打篮球、上下课等等欢乐的日常,而之所以能有这些画面,正是靠烈士们奋力拼搏换来的,有了这一层深意之后,两种画面在情感上便建立了联系,虽然在动作上没有完全复刻,但也完全不会觉得突兀,反而令人触动。

播音222班陈雨迪

首先,很开心能借助课程参与视频的拍摄。近期,这种重现经典站位的创意短视频较为流行,通过参与本次拍摄,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此类短视频的拍摄方法、流程和细节,对后续我们自己制作节目或短视频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在拍摄过程中,我对于主题还停留在历史书的理解,但是看到成片时,通过古今的“对话”,看着自己学习的镜头和林觉民烈士的笔触“交汇”,看着一幕幕黄花岗起义的经典画面,那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一声声枪响一句句呐喊,都彰显着国人对振我中华的坚定决心,也在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有新的使命。前辈披荆斩棘,我们也将不负盛世,延续民族的荣光

播音223班吴小强

通过参与这次课程的学习和拍摄,我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学生,我亲身参与拍摄纪念黄花岗起义的短片,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验,这些经历进而也让我更坚定了爱国的信念。在拍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拍摄的设计,还学会了如何去演绎一名角色。更重要的是,我能在团队协作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而短片的内容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通过剪辑拼接,将现在与过去连接在一起;通过今昔对比,让我知道幸福来之不易,是更迭也是传承。这次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新媒体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更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