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成果 > 正文

我院新增4个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发布日期:2024-06-09】  作者:     点击数: 

日前,2024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名单公布。我院学生团队项目“流动儿童网络素养提升与赋能发展的行动传播研究”获得国家级立项“音频微短剧智能协同创作研究”获得省级立项“乡村振兴视角下客家陶瓷品牌传播研究--以梅州大埔为例”和“数字融入视野下老年群体的传播困境与社会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广州市番禺区的考察”获得校级文管类立项

由我院张灵敏老师指导,王雅贤、梁芷琦、陈雨迪、杨玥欢、陈瑛琪同学的项目“流动儿童网络素养提升与赋能发展的行动传播研究”,以其在数字时代赋能流动儿童网络素养方面的重要性与创新性,获得国家级立项。

该项目基于行动传播的研究视角,通过基线调查对流动儿童的网络使用观念、网络使用动机、网络功能评价和网络素养情况进行研究,探索流动儿童的网络使用主观体验。项目结合国内外儿童媒介(包含网络)素养教育实践的文献资料,摒弃传统的“保护主义”范式,采用“赋能发展”的网络素养教育框架,尝试设计开发并实施基于流动儿童生活体验与需求的网络素养课程,通过“课程设计”“教育实践”以及“网络素养评估”三个研究环节,最终达到提升流动儿童网络素养的美好愿景以及实现数字时代流动儿童使用传播技术赋能发展的社会目标。

项目负责人王雅贤同学表示,在数字化浪潮中,流动儿童网络素养的培育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希望通过研究助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让他们从边缘到中心,与他们共赴一场流动儿童网络素养的赋能之旅。

▲(项目成员走进广州少年宫“儿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堂”进行深入调研)

由我院苏凡博老师指导,刘芸彤、刘之童、莫雅雯、罗霖科、曾靖卓同学的项目“音频微短剧智能协同创作研究”,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对AI智能生成的音频微短剧展开研究,获得省级立项。

该项目加强了对人工智能生成音视频内容的关注,拓宽人工智能生成图画、视频的人机耦合机制的研究方向,拟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生成音频微短剧中智能音效的处理,探索智能音效的变化对于成片的影响,推动企业创新之路,拓宽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项目将在未来进行线下实操,将AI声转换无限接近人声,通过制作一部完整的音视频短剧,在更大、更多平台进行传播等多种方式获取资金支持。

项目负责人刘芸彤同学说:“本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微短剧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微短剧音效创作的创新道路,与各平台展开合作,助力音频微短剧的发展的同时获取一定的收益。”

▲(项目成员就AI智能生成视频进行学习)

由我院刘涛老师指导,金楠、严鑫林、刘凯铭、谢晓燕同学的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客家陶瓷品牌传播研究--以梅州大埔为例”,以其“融合思路出发,展开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创新利用”的创新视角获得校级文管类立项。

该项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入,大埔县交通等基础建设日趋完善,为大埔陶瓷走向全国创造了基本条件。针对大埔陶瓷产业品牌传播力不足,影响范围及知名度较小的痛点,从“品牌+陶瓷产业”这一融合思路入手,对大埔陶瓷的品牌建设、品牌传播以及对当地特色文化创新利用等方面展开调研。

▲(项目成员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富大陶瓷厂展开调研)

由我院刘涛老师、朱雅婧老师指导,柯颖淇、蓝琳、张思容、杨子玉、杨子宸同学的项目“数字融入视野下老年群体的传播困境与社会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广州市番禺区的考察”,通过成立“智推助老”团队,制作并发布相关教学视频、与企业社区对接、开展线下教学等实践活动,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搭建好老年人和数字化之间的桥梁,该项目获得校级文管类立项。

该项目成员基于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收集到的数据,推出一系列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化技能的教学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更新。除此之外,项目组还设计宣传指南并积极跟社区与企业对接,线下展开“小讲师教学”活动,从而让更多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受益,从中感受到温暖和陪伴。

▲(项目成员在广州市番禺区蓝态长者食堂采访调研)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项目驱动为载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由本科生个人或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申报、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搭建各种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此次四个项目成功立项,也是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