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师生沙龙|“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

【发布日期:2020-11-30】  作者:     点击数: 

11月23日至26日晚,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七期“与您相约”师生沙龙在学生宿舍竹苑4栋“五室一站”开展。本期师生沙龙分别由学院四位老师主讲,其中,李雁书记分享“信仰的力量”、曾丽红老师分享“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李美慧老师分享“关于大学四年的规划,可以思考些什么”、陈璐老师分享“解压禅绕画练习”

Part1

11月23日晚上7时许,竹苑4栋“五室一站”心情驿站开展了师生沙龙系列活动第七期第一讲,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雁书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沙龙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本次沙龙活动李书记主讲的主题为“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现象,是一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随后,李雁书记为同学们讲解了党的发展历程,还与同学们分享心得体会,帮助同学们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用信仰筑就生命价值。

▲李雁书记

Part2

11月24日晚上7时许,竹苑4栋“五室一站”党团活动室开展了师生沙龙系列活动第七期第二讲,主讲人曾丽红老师与同学们分享的主题是“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青年亚文化是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创造,往往会被媒体宣传、放大,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主题,而曾老师将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青年亚文化,并指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兴起的青年亚文化各不相同,但又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最终都由非主流走向主流,由张扬归于内敛,与政治相结合。

▲曾丽红老师

Part3

11月25日晚上7时许,竹苑4栋“五室一站”党团活动室开展了师生沙龙系列活动第七期第三讲,李美慧老师就大学四年如何进行规划给同学们提出了建议,还分享了她自己的考研经历和大学生涯规划的各种心得。李老师强调英语基础一定要打好,建议同学们要坚持每天背单词。最后,李老师耐心地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李美慧老师

▲同学们认真听讲

Part4

11月26日19:00,竹苑4栋“五室一站”党团活动室开展了师生沙龙活动第七期第四讲,陈璐老师讲解的主题是“减压禅绕画练习”,她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情绪可能产生的作用,以及要如何对待情绪。沙龙期间,陈老师还播放视频让同学们了解禅绕画,播放音乐让同学们进行练习,最后还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绘画过程的心里历程感受。陈璐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新的认识,也学到了一种新的解压方法。

▲陈璐老师

“信仰是什么?”当时,李雁书记这一“灵魂拷问”,让我陷入了思考。我心里想:信仰大概是一种力量吧?这时,李雁书记又谈道:“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啊,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无数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努力奋斗。

课上,书记从《信仰的力量》一书中为我们分享了伍若兰、陶铸等优秀共产党员的英勇事迹。我深知是他们用残酷的昨天为我们换取了美好的今天,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出来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勇于担当,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广电182叶晓天)

 

很荣幸今晚通过师生沙龙的方式上了一堂名为《信仰的力量》的党课,通过李雁书记的讲述,一段艰难曲折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在脑海中浮现,一大建党时的辗转、艰苦条件下的长征壮举、再到红军医院的一百三十位无名烈士,在共产党近百年的涌流背后是无数位忠贞不屈的烈士英雄。一段段故事震撼了我的内心,“信仰”一词不再如水中望月,它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值得我们一生的寄托,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也许“抛头颅洒热血”已成过往,但一直支撑我们的那份信仰的精神力量从未离开。

(播音182卢嘉宝)

 

在参加完曾老师主讲的沙龙后,对青年亚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用前段时间B站上那段后浪的演讲引入,想我们讲述了青年亚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其中举例了很多存在于网络上的各种亚文化,当了解到这些亚文化后才发现原来他们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有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有很多亚文化我们在生活中也一直用到,比如网络用语就已经渗透到了现实生活当中。最后说到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在不断的借鉴,融合,许多政府部门都放下身段,以一种更加贴合我们新青年喜好的形象活跃于网络当中,亚文化也渐渐的被主流文化接纳,合并。参加完这次沙龙感觉就是改变了视角,对青年亚文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网媒191 招铭轩)

 

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很新鲜,但又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老师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这个主题,非常清晰地按照脉络给我们剖析了亚文化,青年亚文化,其是如何产生的,它在我国的形成和体现及转向。青年亚文化最早是由欧洲及美洲等地区提出来的,然而更加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我国当代青年的亚文化,我国当代的青年亚文化有非常多种形式,比如二次元,恶搞,电竞亚文化等。这些形式都有着一定量的青年受众,不容忽视。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传播平台大致是两个,一个是b站,一个是小红书,这两个平台都聚集了大量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之前,青年亚文化可能更多地给人带来的是青年的一种叛逆,但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出现了积极的转变,一是亚文化向主流文化的靠近,另一个是主流文化体现的双重性,主动或者被动地去参与亚文化。当然这节课不止交给了我这些东西,我从其中还学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对我今后的大学生活以及大学学习都十分的有用处。我从一开始地完全不知道青年亚文化是什么到现在可以独立去思考青年亚文化现有的一些问题,曾丽红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引导作用和理清我的概念。可能一节课的时间不能讲的十分清楚,但它给我们很好的引导作用,引发我们对当今时代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度思考。我想这不仅是老师想带给我们的,更是五室一战这个活动想带给我们的。

(网媒201黄春霖)

 

老师给我们梳理了青年亚文化知识体系的脉络,我也认识到,如果单单知道理论,把它们当成知识点来记忆,这样学到的东西, 难免肤浅,而梳理好知识的脉络后,则会对知识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广阔。

另外,对于新媒体时代下得后青年亚文化,老师举出了前两年火热的丧文化的例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与其说丧文化被封杀后销声匿迹,不如说其形式产生了改变,或者大众看待丧的角度有了变化,如今的”丧文化“其实也很火:“打工人”、“网抑云”,其实本质上也是丧文化,只是角度从原来推崇的“葛优躺”式的慵懒,变成对“丧”的调侃。

(广电193 李嘉宜)


李美慧老师的这场沙龙真心不错!在场的同学大一大二占大多数,同学们聊到实习、就业、考研、转专业等等,老师都一一为我们解答疑惑,主要是老师她本人的求学经历就很有说服力,听着让人顿时觉得:不努力一把,大学还真没意思了。

最后我领悟到,有时候,学校能提供给我们实践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得给自己创造机会,学以致用

 (网媒201 曾馨)

  

今晚李美慧老师跟我们讲了大学四年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老师分享了她的大学经理和考研经历,告诉我们学好英语是很重要的,还要定好自己的目标并做好详细的计划。大学毕业后自己想做什么,都要自己做好选择并做好准备。这次的沙龙让我对未来有了大概的认识,感觉受益良多。

焦虑仿佛成了当代人难以避免的一种情绪,就个人而言,在经历疫情后的开学前期对已经陌生的校园生活产生恐惧,现在又在对面临的大大小小期末作业而焦虑,压力仿佛从未离开。听朋友提到一本书《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格》,里面作者就提到也许人人都有病这个概念,在疫情期间自己也在了解荣格心理学提到的曼陀罗疗愈画法,所以抱着学习的心选择这次禅绕画的沙龙。老师提到了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和自己对话,不是去一味地压抑情绪,而是去认识它。禅绕画较为容易入门,通过简单的图形重复,形成一种规律的美感,在画的同时也在和自己对话,感受当下的情绪。在以后的生活里,也会多去尝试这种方法来减压。

陈璐老师前半节课说的发现情绪让我想到了自己之前的多次经历,有时候发生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我常常会难受到失眠,但其实这些事情发生的起因并不是自身导致的,所以不如放宽心想:这一天起码过去了,我还四肢健全,真好。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一句至理名言:“生气就是自己喝毒药却希望别人痛苦。”

上完陈璐老师的课,我感受最深一点的就是我们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身处青春年华的我们,难免会因为生活、学习中的困难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如何正确地面对并处理我们的负面情绪显得至关重要。然而通过禅绕画来排解,是我们学会认识情绪、排解情绪的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让我们收获心灵的片刻宁静以及让我们积极的应对目前的负面情绪。总的来说,陈璐老师的课不仅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更加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广编201 曹雅琴)

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您相约”师生沙龙系列活动让教育走进宿舍,让教育贴近生活,拉近师生距离,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通过轻松活泼、风格各异的沙龙形式,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本期师生沙龙活动告一段落了,让我们期待下一期!

文字记者 李倩 莫格格\摄影记者 林芬 梁景宏 黄杰华 王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