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媒体报道 | 【广州日报】致敬医师节丨奔赴5000多公里,他们默默做着这样的事!

【发布日期:2019-08-22】  作者:     点击数: 

在中国的西部边陲,有一座自古以来是东西文明交汇的城市——喀什。这里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距离广州有五千多公里,打一趟“飞的”需要8个多小时。

喀什地区疏附县是广州市对口支援的贫困地区。吐曼河从喀什城中穿过,与两千多年历史的高台民居、新改造过后的喀什老城一起,在金色黄昏的光芒中见证着沧桑与历史。挺拔的白杨在河岸边随风摇曳,时不时迎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见证着近十年来一批批广州援疆医生以付出、奉献的精神,如吐曼河一般,一点一滴细细地滋润着的干旱大地。

广州援疆医生来到乡下义诊,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和热捧。

在第二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依托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大学共建新闻学院(部校共建)项目,来自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组成实践团,赴喀什开展新闻扶贫及调研活动。连日来,随队记者以及师生们密集走访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疏附县人民医院,追寻中国西部边陲广州援疆医生的足迹。

生死时速:

“我以为再也看不见妈妈了”

8月17日的傍晚,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门外,维吾尔族姑娘海仁姑·艾力紧紧握着援疆医生姬仲的手,一再道谢。

“如果不是广州医生们精湛的医术和迅速的反应能力,我差点就失去了母亲。”海仁姑讲述,8月16日早上八时多,妈妈库尔班尼沙·卡孜一个人在家。约莫九点多,归家的爸爸发现妻子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到达喀什一院时已是11:10分。对于突发脑卒中的患者来说,一分一秒,都是生与死的临界点。

喀什一院卒中绿色通道再次上演一场生死时速。医生检查发现,库尔班尼沙左侧的瞳孔已经散大,生命垂危。评估脑卒中病情时,库尔班尼沙得分36分,接近最严重的分数临界点,其所患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凶险的类型,每浪费一分钟,神经元细胞死亡190万个,抢救慢一步,即使最后保留住生命,也可能是终身植物人。

由广州医生、本地医生组成的医疗团队通力合作,接诊的当地医生在广州医生指导下立刻实施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支架取栓,从动脉穿刺到开通仅用了25分钟,由于救治迅速,库尔班尼沙病情稳定下来,瞳孔恢复正常。当日下午,送院前一直昏迷的库尔班尼沙苏醒过。

医生姬仲(左二)在为库尔班尼沙做检查。

看到妈妈醒来,海仁姑喜极而泣。她坦言,等待做手术,家人一度打算准备后事了。指导本地医生实施救治的姬仲介绍,这个患者是他来喀什5个多月来遇到的最为严重的案例,她能够顺利被救回来,主要得益于一批批广州援疆医生接力在当地医院打造的高质量的卒中绿色救治通道。从今年5月份,原本救治时间不达标的绿色通道,如今DNT(到院至静脉溶栓开始时间)时间最短13分钟,DGT(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45分钟,成功达到了国家救治标准。

大漠风沙

锤炼出胡杨般的生命力

“下一步,我们还在努力继续提速,让45分钟的时间再缩短。” 姬仲介绍,如今脑卒中患者在做检查时,医生同步进行查体评分,“微信平台”上的专家们联合会诊。通过打通各科室的沟通“壁垒”,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逐步成熟,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

一边说着对下一步工作的畅想,姬仲一边拖着病腿艰难地挪动着前往病房巡查。今年6月份,姬仲在医院运动场打羽毛球锻炼时意外受伤,由当地医生为他实施跟腱断裂手术后,本应听从医嘱卧床八周,但是两周后他就拆掉了石膏,继续奋战在卒中绿色通道的建设完善上,“时间太宝贵了,我这一受伤,耽搁的是整个卒中中心的工作进度,耽搁不起。”

作为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片绿洲,每到沙尘暴的时节,喀什会迎来漫天的风沙,飞沙走石,狂风怒吼。来自广州市中医院麻醉科的医生周朴发现,无论是眼睛、鼻子,还是口腔全是沙子。喀什全年降水量少,气候十分干燥,地方辽阔,属于贫困地区,来援疆的医生需要克服种种困难。

陪着家人参加广州医生义诊的孩子。

前往喀什援疆的第三个年头、援疆医生李洪生介绍,对于2017年第一年时的不适用阶段仍然刻骨铭心。2016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洪生获悉有医疗援疆的机会,主动报名,“刚抵达喀什,我就经历了一次沙尘暴,由于对干旱的气候不适应,我哮喘发作了,彻夜无法平卧,只能坐着休息,并伴发高血压,两三个月后,我身上的症状才有所缓解。”凭借意志和对使命的执着,李洪生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淳朴的人们,于是一留再留。

“2018年,当时结束工作期的24个医生回到广州体检,发现每个医生都有结石了,我们还开着玩笑看谁的结石更大。” 李洪生表示,经过一年或一年半任务期,医生们在西部边陲艰辛环境的锤炼下,都被打磨出沙漠胡杨般的坚韧和生命力,在医疗援疆之路上一往无前。

眼泪的不同含义

未到喀什之前,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妇科的向东方很难想象出当地的情况。由于观念和条件的差异,不少产妇选择在家生产,到病情比较严重时,再送到医院救治。医生们时常面临各种疑难杂症的考验。

向东方的微信上时常会收到一位小宝宝的照片,从小宝宝4月出生至今,看着小宝宝在爸爸妈妈怀抱下逐渐长大,她感到很欣慰。旁人并不知道的是,就是出生的当天,这位宝宝差点失去了母亲。

吾买尔江给向东方医生发来宝宝两个多月大时的图片。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21岁的吾买尔江·萨拉依丁是这位宝宝的母亲。4月27日,吾买尔江在伽师县产后大出血,输血800毫升后紧急转来喀什一院,医疗团队立即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伤口缝合救治。然而,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一两小时后,病人再次出血不止,生命悬于一线。

“这时候要不要再做手术?如果做,这个患者可能就在手术台上没了,容易引起纠纷,如果不做,她必定活不下来。”在生死较量面前,没有半点的犹豫,向东方立刻与吾买尔江一道再次进入手术室。开腹照B超发现体内有血肿,这时候患者生命体征微弱,一旁医护人员小心提醒:“血库的血有点紧张了。”所有的医护人员神色凝重,以最快速度实施救治,并护送患者走出手术室。在医护人员静心呵护下,一个月后,吾买尔江顺利出院了,她抱着新出生的孩子,感激向东方的救命之恩。

“我甚至在跑步时都一直默默为她祈祷,希望这位年轻的妈妈可以熬过来,可以陪伴着宝宝一起成长。”向东方讲述,看着吾买尔江每隔一段时间发过来的宝宝照片,她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幸福。

在喀什的日子久了,这类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位细腻的医生发现当地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眼泪。“我时常惊讶甚至担心,他们怎么对着我哭起来了?”后来,向东方渐渐发现,他们是因为感动而哭。当地医疗条件薄弱,有的科室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甚至不超过两名,不少患者在经年累月的疾病中一度放弃了希望,而这些来自广州的医生,用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他们和亲自的生命,给予了新生的希望。

广州援疆医生周朴奋战到深夜,迎来了宝宝的顺利诞生。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带不走的牵挂

在喀什疏附县人民医院工作中的姜维是第二次申请援疆的医生,时隔七年后,已五十多岁的他通过再次申请,重返故地。2011年他第一次达到疏附县人民医院时,门前还是尘土飞扬的泥路,如今已经有了平整的道路和崭新的医学楼,另一栋儿科楼以及呼吸楼正在建设中。

在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支持下,广东省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会和广州市慈善会共同发起了“呼吸健康援疆行”项目,今年3月,“呼吸健康援疆行”项目正式上线广益联募互联网募捐平台,所募集善款将全部用于建设疏附呼吸大楼、增添结核病感染防控医疗器械及设备,为疏附当地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

除了医疗援疆,姜维还有一个牵挂,2011年,第一次来到当地展开医疗援疆的姜维遇到了在读四年级的排尔哈提,被他清澈的眼神所打动。看到孩子家庭贫困,姜维提供了很多帮助,并当悉心辅导。今年,他重返旧地,陪伴自己的维吾尔族“儿子”排尔哈提参加6月的高考,孩子选择了填报广州的高校。

姜维的牵挂,对于同为援疆医生的周朴来说,感同身受。今年3月,他作为援疆医生来到了疏附县,在走访结亲户时遇见了5岁的穆萨江·托和塔。因为幼时发烧引起肺炎,穆萨江继发青光眼,无法清晰地看见这个世界。35岁的父亲十分着急,为了孩子的疾病,从未出过远门的他,来到北京、上海四处求医,仍然无果。

在手术台上的周朴。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看到活泼好动的穆萨江,本应水汪汪的大眼睛蒙上了白色的物体,只能靠手去触摸辨认身边的人事物,周朴感到很心疼,他一次次地从医院走到他家,带着孩子来到喀什一院、当地的眼科医院就诊。每次有来自广州的眼科专家到,周朴焦急地把孩子介绍给眼科专家看看,但由于穆萨江的病情过于复杂,多个医生摇头叹息。“专家说他的眼睛能看见的希望很低,但是可以考虑做角膜移植,这样小穆萨江会过得好些。”与孩子的父亲一样,周朴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周朴牵着穆萨江的手,为孩子的眼疾四处奔波。

记者手记:点滴汇集可成江河

喀什市区的吐曼河由雪山的雪融化成泉水,流经广袤的大地,滋润着万物。吐曼二字非常生动,一点一滴吞吐,一步一蜿蜒起伏,这清澈温柔的泉水,慢慢渗入植物的根部。于是,这个沙漠边陲的绿洲,有了摇曳生姿的白杨。

援疆医生的辛苦,不到当地难以真切体会。在这次组队的师生中,不少学生和老师刚抵达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身体不适。干旱,全身仿佛水分都被蒸发掉了,这独特的体验,是西北气候和风沙的馈赠。对于要在这驻守一年或者一年半的医生来说,这些身体的不适似曾相识,但是选择扎根,便要义无反顾地前行。

“时间过得太快!”在采访的10多位医生中,忙碌是一种常态。“我们不是要过来简单地做一场场手术,我们是要给当地医生提供自我造血的能力。”援疆医生张健表示,这几乎是每一位援疆医生的心声。

这些医生同时也是普通人,不少正是中青年时期,上有老下有小,驻守在5000多公里以外的西北边陲,夜深人静时时常思念家人,有正在生病的老父亲,有正在准备小升初的孩子、准备高考的孩子。“我女儿说没有父爱了。”姬仲听到准备小升初的孩子这么说时,心里一酸。但是,他相信,当女儿长大了,能够理解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时,就会懂得父亲的选择,“孩子虽然经常跟我‘吵架’,但是其实我知道,她对于我这个爸爸是感到自豪的。”

从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启动以来,广东开始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和兵团第三师,一批批深怀理想和情怀的广州医生对口来到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疏附县人民医院。一年年过去了,他们形成了接力棒,见证着当地医疗条件的变化和进步。点滴汇集可成江河,沙漠上千年不倒的胡杨,沾染上了来自广州木棉花的芬芳。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曾丽红、郭秦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梁超仪(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黄紫玮

时间:Aug 22, 2019 09:0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