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媒体报道 | 湾区师生看苏区: 农旅融合双引擎,荷花经济助扶贫

【发布日期:2019-08-29】  作者:     点击数: 

距离梅州大埔县城约20公里的这个地方,大片荷叶随风摇曳,荷香四溢。或许大家无法想象在这之前的情景:破旧的房屋,泥泞的田间小路,种植种类单一且不具规模,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这是西河镇黄堂村几年前的真实情况。

梅州大埔县西河镇黄堂村

然而,这条贫困落后的小村在后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5月,黄毅强代表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办事处前往黄堂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充分把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国策,积极发动党员和群众,有效盘活村内资源,发展“花卉种植+文化旅游+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产业。

张弼士故居

一方面,七十亩的莲蓬种植基地除了能带动当地农户的经济增收,还和旁边独具特色的客家古民居相得益彰,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极具观赏价值。另一方面,当地依托张弼士故居,正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接下来合作社不仅有旅游门票的收入,还能促进农产品就地销售。

由黄堂小学改造而成的黄堂客栈

由旧书斋改建而来的书斋民宿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像乡村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产业也逐步得到完善。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利用闲置的黄堂小学改造而成的黄堂客栈以及由张弼士故居旁的旧书斋改建而来的书斋民宿。这样一来,富有客家特色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能解决就业又能为当地百姓创造商机。

池塘中绽放的荷花

村民在合作社勤奋工作

老奶奶露出满意的笑容

村民种荷花、剥莲子,有活干、有收入:每年的莲子采摘从6月中下旬开始,村民们在加工厂内忙得热火朝天,利用烘干机、剥壳去皮机等机械设备制成干货。“我们每天聚在这里剥,从早上6点多起来、一直做到晚上9点,虽然手和背都会很累,但总比没事情做要充实,生活也变好了很多。”一位在合作社忙碌工作的老奶奶一边说、一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梅州大埔县西河镇黄堂村

虽然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关键,不过解放思想、闯出新路才能在未来实现长远脱贫。为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黄堂村其实可以尝试打造以荷花为特色的主题餐厅,让游客在品尝莲子羹、荷叶鸡、荷叶饭等美味菜肴的同时,欣赏窗外的荷花美景。而且以后在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村子的定位应该逐步扩大,让各种加工产品搭载“互联网+”的快车销往全国各地,鼓励农业生产往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向转型。

总的来说,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重眼前,更要谋长远。黄堂村的扶贫经验恰恰表明,只有以自然环境为优势,立足当地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性脱贫产业,才能真正将身边的“绿水青山”化作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来源: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曹景荣

时间:Aug 29, 2019 04:2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