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广州大学新传学院将新闻实践教学搬到扶贫一线、田间地头,带领学生深入到清远连州扶贫一线进行现场教学,入乡村、访农民、悟民情。学院专业教师全程讲授、指导,学生们真采、真写、真拍、真发表,切实锻炼了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必须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新传学院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作风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建设“走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新闻传播实践育人的新探索。
授业于扶贫一线 深入田间地头寻找鲜活教材
本次新闻实践课的地点是连州市联一村,联一村属于省定贫困村,经过四年的帮扶,如今已做到贫困户全部脱贫。虽然老师们要求学生事先进行了资料调研,但在抵达前,学生们对这个偏远小村的认知仅停留在脱贫数据。在前往联一村的路上,老师们便开始车上授课,讲到如何做好现场采访、提好问题,如何选取最独特的视角去记录拍摄,当现场遇到突发情况,要多预备备选采访计划等。要突破之前专业媒体的报道,运用好新媒体的方式,以大学生视角讲好连州扶贫故事,是老师们交给学生们的主要任务。
学生在车上进行采访讨论 拍摄:刘雪梅
视频剪辑:吴铭帆
在联一村,学生们跟随第二支部书记杨震林,一起走访杨屋村的贫困户,发放“帮扶明白卡”。一路上,杨书记和学生们讲述着从旱改区土地承包到直播带动家鸡销售,以及近年村里的各种扶贫措施、村里的变化、农民们得到的实惠,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果。在田间地头,学生们采访扶贫干部,了解他们的丰富内心世界,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在村幼儿园,学生们同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感受孩子们幸福的笑容;采访回家乡做教师的大学生,体会这些青年教师的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夜晚在党群中心广场,与跳广场舞的村民们交流采访,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路的随访,学生们认真的倾听、记录,感受到的扶贫成果在此刻是如此鲜活。
专任老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指导 拍摄:欧阳阳
参与本次实践采访的学生郑佳莹说,课堂打基础,实战见功底。当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时,我才发现新闻业务活动绝不如想象中简单,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主战场,我们积累了许多“直接经验”。同时,也正是有老师的指点,我们才能在碰壁和试错后快速复盘,寻找新方向。如果说课堂上学习的是专业基础,那么此次便锻炼了我的实战能力和心理素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当学习不再局限于校园,我们得以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感知冷暖。这种“课堂教学重返田野”的改革方式,使知识重新跳动、组合与丰富。
树人于实践之中 培育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
带队教师刘雪梅老师说:“扎根中国大地做新闻”是新传学子始终要坚持的方向。当带领学生们踏入乡村土地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大政策背后的小人物。但此行之前,诸如“城乡一体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宏观概念。对个体的关注让学生们开始剥开概念的外壳,领悟国家政策的内核。
学生采访村民(动图) 拍摄:欧阳阳
“白天大部分时间搞建筑,得空就去广汽基地种菜。收入上是比以前好的。”学生们跟随扶贫项目受惠者邱阿姨的脚步,切实感受到受惠于政策的个体,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文化上,都在奔向更好的生活。“2018年9月广汽集团建了文化室,我开始和大家一起跳舞,从7、8点跳到10点多。以前的话,就只能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聊天。”
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动图)拍摄:吴铭帆
村里跳广场舞的阿姨 (动图)拍摄:吴铭帆
学生欧阳阳说:我们感受到扶贫政策是普惠的。当邱阿姨笑着和我们说“晚上能跟大家一起跳舞很开心”时;当因受资助完成学业的美莲姐告诉我们,她要回乡做教师、盖新屋时;当幼儿园园长说“这些农村的孩子现在可以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也变开朗了”时;我们看到他们的眼睛是闪着光的。这是众多脱贫村的缩影,也是扶贫事业的意义所在。”
采访幼儿园里的孩子们 拍摄:欧阳阳
丰硕扶贫成果的背后,学生们感受到是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的默默付出。学生吴铭帆说:从课堂到“田地”里,随着距离的拉近我觉得自己从“旁观者”转变成了创作者。刘龙腾书记向我们描述自己在各种胶着中前进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他在处理扶贫干部和父亲角色的辛苦。“把孩子接进村里再送回城”、“我不想让孩子缺失父爱”,言语间流露出的细腻情感让我们看到他不只是报道里身体力行的第一书记,更是一个有着多重角色的鲜活个体。我们因为人物本身的力量而产生共情和敬意,而“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正需要这种对人物的共情、对人情世故的掌握。
扶贫工作队办公场地 △(动图)拍摄:欧阳阳
当学生们以参与者的身份扎根到“田地”里,对于“党的政策建立在怎样的现实基础上”,也终于有了答案:教育始终是要对接社会的。这堂实践课程的创新让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在实践中思考,在观察中记录,在试错后突破。这是连接理论和现场的过程,大到选题的走向、主题的搭建,小到天气、地形对拍摄的影响,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这既是最生动的新闻实践课堂,也是对学生们新闻能力素质的一次检阅,更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当学生们亲眼见证乡村逐渐走向富裕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亦愈发强烈;这更是深入社会的过程,学生们的价值观不再是在被告知中形成,而是一个亲身感悟的主动构建的过程。
学生们在联一村采访村民 拍摄:吴铭帆
新传学院党委书记李雁说,新闻学科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把新闻课堂带进田间地头,提供最鲜活、最富有时代感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养成、本领培养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年来,学院先后有48位专任教师带领150多名学生走基层,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们面向全媒体时代的新闻采写编播能力,增强了新闻传播综合素质,学生们撰写的各类新闻报道在国家级、省市级多家媒体刊登,扶贫一线的攻坚战场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
谈到在扶贫一线田间地头开设教学实践课的收获,学生们深有感触:以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感知冷暖;亲身触摸过大地的温度后,坚硬的成见得以冲刷,视野也得以拓宽。在这样的行走中,我们感动并敬畏着,对社会的思考更理性多角度,新闻理想也更坚定;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我们努力成为新时代的记录者与推动者。
作者:郑佳莹 欧阳阳 吴铭帆
指导老师:李雁 刘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