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役中,有许多扶贫干部英勇牺牲了。”“但在去年的脱贫攻坚考核中,梅州市排名广东省第一。”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侃侃而谈的中年男子,是郑狄杰,为2019年5月由广州天河区沙东街道办事处派驻兴宁市新圩镇大村村的第一书记。据郑书记介绍,刚到大村村之际,其实并不能完全适应,有着诸多烦恼:除了担忧远在广州的家人,忧虑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自己本身作为汕头人,当地村民却常说客家话,与当地百姓的沟通协调存在语言方面的困难。带着“协助脱贫攻坚”的重大使命,郑书记只能以身作则,随遇而安,让自己慢慢适应,不断磨合,融入到当地百姓的行列中。
2019年初,刚到大村村之际,郑书记便秉承着“全心全意为村好”的理念,发挥一名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迫切想要带动本村的产业发展,帮助大村村步向富裕繁荣之路。扶贫理想高尚如此,但残酷的现实往往与之相反。郑书记坦言,自己初来乍到之时,大村村的村容村貌较差,且部分村民思想保守落后,难于理解党建下达的一些宣传理论政策,过于注重私人利益,忽略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尚且低下。其实,这也是大村村在实现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只只顽强坚硬的“拦路虎”。即使如此,郑书记依然不惧艰难,勇往直前,不断引导村委会干部加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并在党建传达、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扫黑除恶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旨在提高村民们的理解力、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郑书记与实践队夏老师交流村务
学习理论知识方面——注重加强理论巩固,力求“真学真懂”
据悉,目前大村村共有党员64名,其中,年龄较高的“党员”占据了大多数,而他们却普遍政治理论水平较低。如何让党员干部以至全村村民能够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下达的精神指示和政治理论,是郑狄杰在加强大村村党建路途上遇到的一大难题。
对此,郑书记一直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对症下药,鼓励村干部们多多学习有关习近平总书记下达的精神指示和政治宣传言论的文件。对于一些难懂、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当地村民因文化素养有限,难于理解贯彻,郑书记便身体力行,经常用“红军长征过草地”来举例,即:红军过草地时,队伍里有一个负责烧菜的伙夫,伙夫每天早上醒来问的第一句话,不是“今天吃什么”,而是“今天要往哪里走”,以“讲故事”的形式告知村委会干部,借此来表明做事方向的重要性,或是手写文字稿,再让村干部们用梅州地区的方言(客家话)进行公开演讲,开诚布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村民们便于融汇理解。他始终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在村民眼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只有党员深刻理解这些理论并在工作中学以致用,才能提高村民们的理解能力,引领整村步走向更好的发展。
村务组织规范方面——规范制度建设,整改混乱局面
据郑书记介绍:“自己刚来之时,单单是每周开工作例会,在会议记录这个小环节上就出现了丝丝瑕疵。很多村干部不懂得开会的具体流程,不懂得列出清晰简练的议题,在记录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甚至是乱写乱记。” 另外,当初村里组织修建盘山公路时,村干部在记录本上登记财政款转入的户头错误地记成是承包商的私人账户。审计部门到达村里进行审核工作时,指出了错误:财政款项的出账户头,应该是公司账户,而不能是私人账户。
面对诸多细微繁琐的问题,郑书记不厌其烦,甚至是“手把手”进行教学,一开始,郑狄杰在会议前先写好与会议题,包括“讨论什么、为什么进行以及最后结果是什么”三步骤。写完之后,村书记按照郑狄杰写好的抄上记录本。日积月累,村书记了解记录流程,渐渐做到规范记录,对例会甚至是村委事务进行有效的步骤指导,规范操作程序。
当出现财政款转入归属问题后,郑书记的嗅觉更是灵敏锐利,他立马查看了相关转账记录,发现出账并没有问题,只不过是记录本上的登记出现了错误。这些问题明显是制度建设层面上的纰漏,需要规范有效的引领。郑狄杰把城市里规范的管理制度带到大村村,从制度建设上迈开了帮扶的重要一步。
产业扶贫建设方面——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基层战斗力
郑书记站在集体利益的大格局上,高瞻远瞩,公正超前。据了解,大村村地处新圩镇东部,总面积约8000亩,人口超过3000人,贫困人口约160人。郑书记联合当地干部筹划开山辟路,协助建立扶贫产业基地,并花费3年多时间建成了梅州市春花秋月专业合作社、兴宁市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果蔬加工、鸡场养殖等扶贫产业。村里采取“村村联动”的发展原则,注重产业实践落地生根,单是建立种植生产基地,就达到了1300亩,并推出了无花果、红薯、五黑鸡、黑木耳、香菇等一系列特色农家产品。郑书记亲自为这些农业发展建设“添砖加瓦”,注重引进新鲜血液,让更多年轻人重回乡村,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队伍,壮大了集体经济。
为响应“产业扶贫”号召,他在规划大村村产业发展时,联系了在外经商的刘苑红(现为兴宁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希望她能回村助力家乡产业脱贫发展。刘苑红则表示:村里有了政策扶持,也有了第一书记的引导,对于回乡发展感到信心满满,“郑书记对我们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企业在村里发展,如何联结好村民与企业又是一大难题。郑狄杰认为,任何硬性要求都难以超越自身意愿与情感共鸣。因此,郑狄杰带着村干部到生产现场了解情况,定期考察产业基地,并亲自学习,希望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从思想上改变,用现代企业运营方式来带动,更需要专业人才。等到收益看得见的时候,村民自然愿意加入进来。”先把蛋糕做大,是产业扶贫规划的基础。经过不断生产建设的累积,村内现有光伏发电、果蔬加工厂、无花果种植、红薯种植、黑皮鸡枞菌种植、乌鸡养殖、大菜心种植、红菇种植等8项扶贫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0.7万元增加到目前10.3万元,增长近15倍,脱贫攻坚效果日益显著。

▲郑书记带领实践队参观无花果制作工厂
统筹解决矛盾方面——提升整体凝聚力,促进村民团结向前
郑狄杰认为,“第一书记”这个身份之于大村村,相对局外、客观,发挥好这一身份的作用尤为重要。郑书记坦言,当初准备修筑公路,为了支撑村里的产业发展,决定先修好通往山上的路,以便物资运输。然而,个别村民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自己家门口的路应该先修,并为此找到村书记进行意见反馈。村书记作为大村村选拔出的干部,与村民的联系较为紧密,关系也较为亲近。对于这种问题,村书记百口莫辩。郑狄杰认为,自己作为选派的第一书记,更应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为村民发声,让村民信服且支持。“产业发展了,村里就有了资本积累,整个村也就可以发展”。郑书记致力于提高村民们凝聚力、向心力,为大村村的发展筑好团结的基石。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据了解,郑狄杰任职期间,大村村在册贫困户63户158人全部成功脱贫,于2019年11月实现了相对贫困村整村退出。扶贫干部,风采无限;乡村振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