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顺利“摘帽”,变化喜人——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前往梅州市五华县湖中村回访调研

【发布日期:2020-08-09】  作者:     点击数: 

从山塘林地荒废到工厂商铺建立,从泥泞村道密布到洁净新路整修,短短四年时间,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实现了蜕变。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陈智军在湖中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第四年。在这四年里,他带领湖中村走产业扶贫之路,同时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真正落实中央精准扶贫要求。2020年6月,湖中村实现“摘帽”。近日,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暑期社会实践队梅州第三分队师生前往湖中村进行新闻回访与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体会湖中村的新变化。 

引进扶贫新车间,促进就业

黄姐在车间里负责的工作是用机器检测零件。正式上工之前,她参加了车间组织的技能培训,由于工作内容的难度并不大,在培训几天后,她便正式上岗了。拿起一个零件放在仪器上进行检测,根据显示屏的灯光以及发出的声音辨别零件质量是否合格,合格的放在一边,不合格的放在另一边,这就是所有流程。“都是手脚活,主要是细心。”黄姐一边说着,手上依旧忙活着。

这里是湖中村在今年五月新引进的梅州市环艺电子加工厂扶贫车间。目前车间内有近三十位工人,且多为女性。工人们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进行电子零件的检测、拆卸、组装、焊接等基础工作,每日工作时长是八小时。产业扶贫是湖中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道路之一,从2016年起,陈智军便坚持每年都引进和开展一至两个产业项目,而扶贫车间则是今年最新引进的项目。 

D00B2

扶贫车间的新工作为梁姐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从前,她只是在家做一些手工,现在的她终于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每天早上,她都会坐在机器前,戴上口罩为电子零件焊丝。梁姐表示,新车间离家近,在工作的同时方便照应家人,中午下班之后还可以回家午休,非常方便。“我是报名来(参加工作)的,小孩都比较大了,最小的也11岁,所以能来工作,可以赚点钱来补贴家用。”谈起自己的工作,她的脸上一直带着笑容。 

危房改造工程如期完成 

实践队师生跟随陈智军书记和村委干部们前往验收湖中村内危房改造工程。从村口到温戌英阿婆的新房只用几分钟的车程,而在从前,温阿婆一家要外岀,还要走一段颠簸的烂泥路。

新房有两层,建立在原危房旁边的空地上,从屋内透过窗外可以看见原危房拆除后留下的一些用具。不远处,几只走地鸡从鸡棚里跑出来觅食,温阿婆站在新屋门口看着它们,转过头来笑着向陈书记、村委干部们还有实践队师生摆手。

在场的村委干部向实践队师生介绍道,原先的房子内并没有卫生间,但新房子落成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不只是卫生间的建造,自来水的接通同样也为温阿婆一家的生活带来便利。天然山泉水是湖中村大多数村民家的用水来源,如今,温阿婆的新家也能用上了。她拧开水龙头,伸出手来感受水流——伴随着哗哗的水流声,陈智军告诉实践队师生,这种纯天然的山泉水可以直接饮用。

像温阿婆家一样的危房户,在湖中村一共有25家。自从2016年湖中村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帮扶村后,危房改造工程就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25家危房拆除和房屋新建已经完成。陈智军带领村委干部们真正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要求,如期实现了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任务。 

独岭大桥修建,耕地“复生” 

湖中村的七月末,村民们刚刚完成本年度的第二轮插秧。时值广东旱情,连日高温,田野里的秧苗急需灌溉水源。于是,几个村民扛起锄头,连续10天冒着热浪沿着水圳清理枯木杂草,好让水库里的水能够顺利流出,滋润村里所有的耕地。村委干部钟小烽向实践队师生介绍道,村民们都是自发组织前往疏通水圳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个有着2525亩耕地的村子里,耕种农活是村民们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

2013年,湖中村独岭山下的河流突发洪水,冲垮了原本连接河流两岸的居民和耕地的桥。湖中村独岭片区的村民有1000多人,大多依靠对岸的耕地维持生计。耕地对湖中村村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桥被冲垮后,村民们前往对岸耕种的时间成本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大片耕地被荒废。

陈智军带领实践队师生沿着独岭山的一条小径往上爬。从山顶往下俯瞰,独岭大桥横跨河流两岸,不时还有村民在桥上来往。“2016年,扶贫单位(拨款)25万,县委县政府出了很大力度,包括我们村里面的乡贤,村民们一起筹钱,就把它(独岭大桥)建起来。”陈智军将目光投向下方的独岭大桥,向实践队师生解释它的来历。大桥建好后,村民们在耕地和家之间往返就要便利很多,原本荒废的耕地也慢慢重新恢复了生机。

2019年初,在湖中村村民和村委干部的热情挽留下,陈智军决定留下“再干一轮”。驻村已有四年,陈智军在湖中村的扶贫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他表示,自己是发自内心地想要把扶贫工作做好。

文字记者 何夏怡

摄影记者 陈豪辉 何之瑜 罗婧文 何夏怡

指导老师 张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