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专题讲座丨曾一果:意识形态、媒介事件与舆论共识

【发布日期:2019-12-04】  作者:     点击数: 

12月3日下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一果教授为我院研究生们带来了主题为《意识形态、媒介事件与舆论共识》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讲座。讲座由我院张爱凤教授主持。

曾一果教授援引学者卢岚兰的观点作为本次讲座的引子:“传播领域是一个意识形态与霸权的场域,通常媒介研究不只是为了解决媒体本身的问题而已,而总是关注媒介和整体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便厘清了意识形态与传播以及媒介之间的关系。

曾一果教授梳理了历史上的大家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错误的东西;卢卡奇修正了马克思的思想,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阿尔都塞则认为要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必须在思想上同时了解这一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即“重新退回”。“重新退回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再出发,是不忘初心的体现。”曾一果教授作出了自己的阐释。

根据相关的文章,曾一果教授解释了“后意识形态社会的‘意识形态’”——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媒介与超意识形态的机制、永远不是“实在”一切都是“象征性虚构”。意识形态还存在泛化的态势,“几乎无所不包,意识形态正巧在我们试图摆脱它的时候突然冒出来,而在人们认定它会存在的地方反倒不会出现。”

结合昆山事件,曾一果教授对“新媒介事件的意识形态缝合”进行阐释:官方的、媒体的、弱势群体……不同社会话语在此新媒体事件中得到了有效缝合。经过这种“缝合”坏影响的社会事件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即从“缝合”到“治愈”。

在讲座的最后,曾一果教授分享了他自己的思考:“缝合”让意识形态在滑动和流动中固定,既实现了从对抗到和解,也包含了和解中的不同对抗;“缝合”建构了一个共识统一的社会幻象;社会差异依旧,想要真正缝合,还要从根源上入手。

在聆听了曾一果教授的讲述后,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张爱凤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收获: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理解“意识形态”。并且反思了自己的课堂讲授,只有在中西理论相互对照的解释中,才能迸发更多关于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点、看法和思考。

主讲人介绍

曾一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研究委员会理事,江苏省传媒艺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研究、城市传播研究、影视文化研究、中国当代文艺和文化批评。

目前已出版著作7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文艺评论》《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曾获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理论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届“飞天奖”电视剧论文评选理论奖二等奖;第三届“星光奖”电视文艺论文评选理论奖二等奖;苏州市第十一届苏州新闻理论奖一等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时间:Dec 4, 2019 04:3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