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2日,我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朱雅婧、谢明香、李祥伟和林渊渊等一行四人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调研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等事宜。
调研第一站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教授、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副教授、教务科科长罗雪蕾老师和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实验师周其林老师参加了交流活动。
我院广播电视学系副主任朱雅婧老师首先介绍了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30年的本科教育历程、学科建设成果和当前发展情况,并就广播电视学专业当下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向与会专家请教。

(我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座谈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历程及成就。高贵武教授表示,为应对融媒体发展态势,新闻学院提出多项具体改革措施。
一是调整专业设置。自2017年起,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与传播学科大类招生。同时,学院实施了灵活的专业分流机制,设立法学与国际关系实验班,旨在构建社科大类培养模式。二是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包。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并根据所修课程学分及就业需求申请相关专业学位。三是积极拥抱新媒体,顺应人工智能时代浪潮。学院于2019年将广播电视系更名为视听传播系,所有课程均融入融合新闻及人工智能理念,以期构建“大视听”概念。四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学院充分利用1600平方米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开展各种项目实验、媒体实践及学术研究提供支持。此外,该中心由学生自主运营、维护和管理,并与媒体和企业紧密合作,为培养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新闻传播人才奠定基础。

(调研团队参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室)
调研第二站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吴炜华教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汤璇副教授、视听传播系副主任韩飞副教授和田香凝副教授参加了交流活动。

(吴炜华教授向我院教师介绍专业建设情况)
吴炜华教授首先回顾了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系的调整历程,指出教学与研究内容跟随时代趋势做出相应调整的重要性。他着重介绍了“人工智能中传教育行动计划”,强调学校层面要求每位老师的每门课程均需融入人工智能相关的实践操作和前沿理论,以此推动教学内容的革新。同时学院层面也积极响应,支持教师进修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
汤璇副教授介绍了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成果。她强调,要在强化英语和写作等基础能力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媒体实践能力。学院以实践项目为中心,通过与主流媒体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制作了《行走中国》《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等系列融媒体作品,社会反响良好。汤璇表示,学院还注重打造特色媒介文化产品,如帮助视障人士观看电影的公益产品——“光明影院”,每年保持约1000部的电影产量。她认为,得益于这些举措,学院成功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育人的各环节,并在作品中以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展现思政教育的成果。
田香凝副教授补充道,为筑牢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基础的英语和写作课程要作为必修课开设4至6个学期。韩飞副教授就具体的实践项目流程向与会老师作了介绍和经验分享。
据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定期组织“备课大会战”活动,旨在建立课程之间的知识地图与结构联系。同时,学院内部也开展“教学问诊”这一教师经验交流活动,以确保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最后,吴炜华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专业课程应围绕“创作线”“英语线”“写作线”“理论线”“实践线”五个维度进行设置,既强调学生对前沿理论的接触和理解,同时也保证学生能够将理论以实践的形式呈现在作品中。

(我院调研教师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师合影)
通过本次调研学习,我院教师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相关学院与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展现的前沿理念与创新举措,这些宝贵经验为我院未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