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对话嘉宾|郭镇之:电视剧研究应着眼于当下

【发布日期:2019-12-09】  作者:     点击数: 

12月7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镇之在第一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发表了主题为《关于电视剧的几个问题》的演讲。郭教授是一名专研电视学的学者,她博学多识却不失亲切和蔼,并勇于开辟新领域。

郭教授在演讲

电视剧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借鉴

郭教授首先在演讲中阐明电影与电视之间的差异,表示电视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电影更注重艺术上表达,与现实相比有较大的反差;电视剧则倾向于在社会现实语境中传播,向大众直接呈现社会的原貌。”一部几小时的电影是人的一生乃至一个时代的浓缩,它通过视觉冲击力大的画面以及表现强烈的艺术形式赢得观众瞩目。而电视剧的成功往往不在于艺术水准高低,而在于它融入社会现实的程度高低。

她谈到,电视剧过去不是影视艺术的研究重点,其制作时也多采用电影的思考模式。而随着时代变迁,电视剧对影视艺术的作用愈发凸显:制作方会根据不同时代的观众的需求,结合当时的社会事件进行提取加工来生产影视作品,原生态地将大家熟悉的生活百态呈现出来,使观众倍感亲切,勾起他们自己那段回忆与情思。因此电视剧能迅速融入社会情境中,引起许多观众的共鸣,这给电影乃至影视艺术带来可贵的借鉴经验。

郭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电视剧作品产量大但研究不足

随后的演讲中,郭教授提出目前电视剧研究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剖析,电视剧作品数量庞大但研究有限。出于一名学者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她提出“只有分析绝大多数甚至全部的电视剧才有底气做好研究工作。”可眼前电视剧的生产量有数万部,如此巨大的数量加大了学者研究电视剧的难度,这也导致了目前各类型电视剧的相关研究尚少。

为此,郭教授根据以往电影研究的经验,从作者、流派等不同方面分类型,筛选出最典型的进行研究;除了分好类,更要静下心去分析,不可浅尝辄止,要挖掘好电视剧背后蕴含的社会思考以及制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如此电视剧研究的效率与质量才有所突破。

电视剧市场面临网络时代的冲击

电视剧通常集数多,信息容量大。以前人们观看电视剧会有较强烈的代入感,时刻关注剧情发展。而如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更钟情于快节奏的短视频,愈发难以静心去欣赏一部长剧,加上大同小异的剧情套路已难以吸引多数观众的眼球,许多人更倾向于视觉冲击力大、情节紧凑的电影。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凭借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拍摄视频,使得影视作品数量、类型猛增,更是挤占了电视剧的市场空间。

电视剧研究要结合社会现实

面对电视剧市场发展现状,郭教授提出一个观点—电视剧研究要着眼于当下。不像唐诗宋词般的古代研究,电视剧研究其实就是对我们身处的现实进行研究。“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少年派》,剧中的人物性格极具代表性,语言富有时代范,而且剧情经过了精炼概括不显得拖沓,契合市场需求、观众的心理和艺术期待。这就是电视剧与当下社会现实结合的一个鲜活例子。”着眼于社会问题,从社会现实取材,将研究融入社会语境当中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电视剧的整体情况。如此,既契合当今社会环境,又可以获得人民的共鸣。”

多维度推动电视剧研究的发展

除此之外,郭教授还从四个理想取向来展望未来的电视剧研究。首先是关于影视作品的评价,不仅要看电影票房、电视剧收视率,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出时代风云、审美趋势等;再者,从艺术角度上看,我们要通过考察历史影视精品如《红楼梦》《理智与情感》等来重塑当代经典。

在专业取向上,要做到有点有面,透过影视类型、流派研究总结出规律性认知;最后是从文化层面上看待社会,潜心研究影视文化,以推动道德改良及社会的制度建设。

短视频是大势所趋,电视剧更要精益求精

在采访中,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对电视剧的影响时,郭镇之教授表示,短视频的盛行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形式,满足了大众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性,人能在平等的舞台上发出不同的声音,使我们接纳更多的思想。而面对影视作品自由发表造成泥沙俱下的乱象,她坚信"大浪淘沙终得金",经过历史的发展,千篇一律的影视作品终会被淘汰,留下的将是新类型的影视精品。电视剧要打破眼下的困局,锐意创新,不断地精益求精,由此才能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守住一方天地。

文字记者:赖景行

文字编辑:廖海燕

摄影记者:张雅诗

时间:Dec 9, 2019 09:5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