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至5月19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引智计划”邀请到台北艺术大学的李道明教授来我院讲学,围绕“岛屿纪录”主题,李道明展开专题讲座、纪录片展映与交流、纪录片创作讲堂系列活动,我院教师、在读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5月18日上午,李教授此次讲学首先以题为“台湾纪录片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趋势”在文逸楼605会议室进行主题讲座。着重介绍了台湾纪录片的起源、发展与未来趋势,现场还播放了《渔游》、《月亮的小孩》、《指月记》等不同时代的珍贵纪录片片段,引发了现场师生热议,在学术探讨、互动过程中,师生们享受了一场学术盛宴。
当天下午,李教授与我院师生一起在文俊东210进行了“学生纪录片作品展映与指导”活动。活动现场首先放映了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学系学生制作的纪录片《当大学变成公园》,影片讲述台北艺术大学学生抗议学校假日游客如织、企业活动满档的故事。李教授强调刚开始创作纪录片时应该从自己身边的空间、事件出发,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与事,同时针对“重演”、“重拍”等形式与纪录片的真实原则展开讨论。活动同时放映两部由我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系学生创作的纪录片:《让她降落》与《两个妈妈》,影片分别涉及了“忘年恋”、“多元家庭”等主题,引发了在场师生对纪录片主题与实践创作的激烈讨论。
5月19日,李教授则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以“纪录片的历史、美学、制作、伦理”为主题的创作讲堂,对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与讲解,涉及到前期的筹划与准备、中期的拍摄与调整以及后期的剪辑与包装。
李道明教授现任台北艺术大学电影与新媒体学院电影创作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是台湾当代纪录片最重要的研究者,他也参与制作、导演纪录片、剧情片、动画片等。李道明致力于纪录片的发展,曾担任多项台湾纪录片计划的主持人,包括新闻局「视听资料数位影音资料库数位化建置计划」及电影数据馆「台湾地区纪录片目数据库、纪录片历史及纪录片资深影人口述历史计划」。
学生感受:
一个下午的时间直面了自己小心翼翼藏在片子里和片子外的恐惧、顾虑、愧疚、不自信。想要逃避的问题在智者面前无处遁形。
“不想挣扎的话,很简单啊,那你不要拍”。要不要拍呢?要拍什么?拍是为了什么?要怎么拍才能回答为了什么?
李老师不和我们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问,在一个高速公路上,你开着汽车,突然,路上冲出了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女人。此刻你打开方向盘,你死,你冲过去,她们死。你会怎么选择。
在交流中,李老师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去寻找自己的答案。除了重新思考作品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外,我还看到了自己部分的思维盲区。更多的不足和盲区,都等待着我用行动和时间去发现,去解决。
这一次的交流让我们看见了自己的边界。能够看见边界并且还有机会继续拓宽和延伸,这个发现让我们深受鼓舞。还可以更接近目标,还有机会更接近理想。
感谢。
From《让她降落》导演 袁锦欣
我第一眼见到李老师的时候就是在文俊东210,他背着一个双肩包走进来,然后问我们分别是哪个年级,很是亲切。
放映自己的片子给老师和同学们观看,内心是十分紧张的,因为你所有的问题都将会在放映过后暴露在大家面前。但是也只有当自己未曾看到的问题被前辈指出,才能更进一步的去思考和改进。
《两个妈妈》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矛盾”。我始终认为,这是需要长时间的拍摄才有可能自然暴露在镜头面前的,所以我在不刻意制造矛盾的前提下,等待矛盾的出现。那其实从这里,我的思考就出现了问题。李老师告诉我,把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处理的很温馨让他很意外,整个片子看上去很平淡的一个原因是主人公自带的属性,与《日常对话》中主人公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不同,我的主人公生活状态显然更好一些,所以在面对自己以及在生活中的阻力、困扰就会小很多;他指出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对“矛盾”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不是某一刻激烈发生一些冲突才能展现出矛盾,反而是那些我没有刻意去关注到的生活中的细节和小摩擦的积累才能反映出背后真正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些指导对我未来的创作和思考都会有帮助,包括李老师提到新闻五要素“5个W”同样适用于纪录片的创作等一些观点。
现在想来,我真的是很幸运的,能在拍摄自己毕业设计的时候就跟前辈有这样近距离和深入的交流,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所以,很感谢李老师的指导,也很感谢为此次台湾纪录片系列讲座精心筹备的老师和同学们。
From《两个妈妈》导演 魏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