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李春雷:转型与拓展:新媒体对公众身份“结构性”的建构——基于对广州实地田野调研的分析

【发布日期:2017-11-27】  作者:     点击数: 

本网讯(记者:洪燕娜) 11月25日上午,广州大学李春雷教授在“粤港台传媒转型“学术研讨会上带来了一次主题为《转型与拓展:新媒体对公众身份“结构性”的建构——基于对广州实地田野调研的分析》的演讲。

(广州大学李春雷教授作主题演讲)

首先,在传媒和社会的转型时期,春雷院长强调了有两对矛盾不能忽略。一是公众的情感诉求和信息表达机制,另一个是公众的信息期望和信息提供机制。这两对矛盾在转型期是尤为凸显。春雷老师表示:“这和我们所处的制度甚至是意识形态有关,是在传媒演进过程中需要去关注的两对具有张力的矛盾。”

而在传媒转型的过程中,公众也发生了改变。春雷院长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改变。第一,受众从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信息剥夺心理”的公众。第二,公众结构性的缺失,即以媒抗争的公众的产生。在这其中,李老师举了曾经轰动社会的“山东辱母杀人案”为例,说明了当公众找不到情感诉求的机制时,会借助媒体或新媒介去找到信息表达和利益诉求的渠道。第三,高媒介化时代的到来,即媒介对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参与。

那么,新媒体背景下公众身份结构性的影响有哪些呢?李春雷教授主要归纳了三点:一、使传统媒体定调的时代结束;二、新媒体有了一种价值替代的可能性;三、公众身份记忆的建构的不清晰。

紧接着,李院长抛出两个问题:“建构一种类似记忆的新的身份的认知系统是否可能?”和“新媒体如何影响公众身份记忆和身份建构的?”为了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从2017年年初开始到六月份,李院长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三个月的田野调研。调研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以系统的眼光对广东进行常态的调研。比如调查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和高校获取信息的不同以及使用两微一端进行交流时是否具有情感的互动等等。另一种是以突发事件为集中观察点进行调查。对此,李院长举了广东乌坎事件和茂名px事件,经过他们团队对这些事件的深入访谈,他们发现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公众的身份认同的模糊。

进入第三部分,春雷院长针对身份建构进行向度分析。第一点他谈到,城市空间建构的过程,应该关注到城市建构的主体,即公众以及他们的认知和身份,尤其是在价值认同的建构中;第二,社会身份的建构,其中包含了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第三,回到新媒介本身,媒介视野中也有身份建构。比如对弱势群体的惯用词语,其实反而激发了新的弱势效应;最后一点,李教授引用《底层研究》中底层视角的观点,提出了在学术视野中一种新的学术身份的建构。

而谈及媒体转型的发展前景,李教授表示应该关注到这些方面:“首先,媒体转型不仅仅让技术作为引领,除了做内容,还要做系统的、有巨大吸附力的文化的建构;其二,必须注意到我们公众身份的一些确切的定位才能做到精准传播。”此外,李教授也认为媒体转型并不是此消彼长,传统媒体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在网络上用新的形式去包装呈现。

面临传媒转型的形势,李春雷对新闻学子提出建议;一要培养一种综合和融合意识;二不仅要掌握当今的前沿技术,更要关注未来技术。最后他殷切表示:“希望每个新闻学子都能怀揣一个新闻理想,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以不变应万变。”

时间:Nov 27, 2017 12:1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