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近期活动 > 正文

访学日记DAY3|敏于观察,勤于思考

【发布日期:2019-11-22】  作者:     点击数: 

广电172 黄婷

今天的北京依旧如初来时的寒冷,早晨的《媒介与社会》如期在四十八教开始。这堂课张老师给我们输出了有关中国国际传播的知识,由于张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的,所以这堂课主要是围绕中非关系来进行的。不得不说中传不愧为国内传媒的最高学府,它的每一堂课都能颠覆我以往的认知,带给我新的思考世界的角度。在大家以往的认知里,中国一直是非洲国家的“救赎者”,在非洲的同胞面前,中国人一直是自信满满,趾高气昂。然而,你知道吗?在非洲,Made in China是劣质产品的象征,是瞧不起的象征。其次,在非洲同胞眼里,中国对其的交流、合作以及援助常常被看成是新的殖民主义,这主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心态,即后殖民主义的心态。最后,非洲同胞一直对中国的新闻体制持质疑的态度,他们不认为中国的媒体是独立的。课后,我也进行了自我思考,我在想现在经常占据微博热搜的个别“辱华”事件是否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结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由于中国人吃狗肉,吃生鱼肉,所以在非洲同胞的眼里就是“中国人什么都吃”,因此在非洲当地流传着中国人吃人肉的说法,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甚至不能理解,然而在非洲大家都相信中国人会吃人肉,这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结果。在中国人看来这很荒谬,在非洲人看来却很正常,这是上午的课程带给我的思考。

下午,我们与中传新闻学院的学生干部进行了交流学习。我发现中传新闻学院的团委组织架构相对于我们学院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她们的团委仅仅有三个部门,即宣传部、组织部、活动部,整个团委的人数加起来也就十八个人。在深入交谈中,我发现她们团委的工作是比较单一的,只需要完成学校发下来的任务即可,且她们团委成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也可以理解她们的组织架构为什么还不够完善。在听完我们学院团委的组织架构之后,她们对我们表示了认可并打算在日后借鉴完善。除了对工作进行交流外,我们还在学习、实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这给了我很多学习的参考和经验。很高兴也很幸运能够拥有此次交流的机会,让我不仅收获了经验也收获了友谊。

访学第三天,依然在思考······

16350

广告171刘丽聪

今天早上上的媒介与社会。请了张艳秋老师为我们讲了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非洲传播。老师是研究这方面问题非常有名的教授。课堂上,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抖音上一些关于非洲的视频,让我们看到中国目前对于非洲的一些刻板印象。例如视频中非洲人化妆试图掩盖自己的黑肤色,几个非洲人坐在地上像没吃过好吃的极浮夸地吃着棒冰,一群非洲人排队领取中国人施舍的炸鸡腿.....这些视频表面上嘻哈搞笑,或表现出怜悯,但这实际上对非洲人民并不友好。他们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想课堂上的非洲留学生看了心里是不舒服的。

老师与非洲留学生的对话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将这些抖音视频放出来,并问非洲同学对这些视频的感受,这本身就让我觉得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但老师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学识有涵养的人。她在展示这些负面信息时,也道出这是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是不善意的。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反观自己,我对于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尊严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中国常常面临一些西方国家否认中国一个国家事实的问题,从他们的广告宣传,对外媒体发言等表现出来,每当这时候中国人会表现出对该人或组织的极度批判并感觉自己受到极大侮辱。

这是对的,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所以我们不允许别人欺负她。但是,一些中国人自己何尝不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呢?如果自己曾被不善对待过,那为何不善意对待他人。为何在非洲人民面前要变现出格外的优越感。差距本身存在,但那不是歧视的原因。

3F26B

广编171林茵欣

早上的媒介与社会课程,张志华老师请来了非洲传播研究院的张艳秋教授为我们讲课,就中非传播这个主题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当今中非传播的现状和变化。

张教授首先让我们观看了抖音上的一名国人和非洲朋友相处的日常,并以此为切入点,带领我们认识公共外交这一含义。近年来我对中国在世界媒体中的形象颇有兴趣,所以今天的课非常符合我的口味。感谢张教授,让我在传播领域这个专业的视角认识到中国的对外形象。如今各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公共外交树立起来的,而传媒便成为了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所以在课上我也积极地在思考,中国媒体应该可以更好地发挥哪些社会作用,很幸运我在课堂的最后得到了答案,中国媒体承载着发展新闻与传播的功能,并且作为媒体要深刻地认识到媒体与社会结构和权利的不可分性,面对当今世界传媒舆论的挑战,中国传媒界必将要促进社会发展、承担起社会责任,给外界消除刻板印象。

1541B

播音181左雨琪

来到中传的第三天,除了在课堂上汲取知识以外,也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校园里逛逛停停,对中传校园也逐渐熟悉了起来:一起去食堂体验北京菜、一起在寒风中吃冰糖草莓,一起惊叫着摸一摸刚结冰的湖......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充实又美好。

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了由王磊老师主讲的“调查性新闻报道的误区与禁区”讲座,通过老师一个个亲身体验的案例为我们分析指明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误区与禁区。其中王磊老师谈到自己去甘肃武山深入采访时遇到的种种挫折,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记者需要时刻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同样着也考验着每一位记者是否有明辨真假、刨根问底的新闻素养。王磊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向我们提炼出了几点理论知识:“你亲眼见到的或亲耳听到的未必是事实的真相”、“客观与平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操作”......每一条都在提醒着我们,作为新闻人、媒体人应当尽自己所能的多角度、深入挖掘新闻真相,不要做一个仅看表面就随意发声、人云亦云的不负责的传播者。

在中传校园里、课堂中、讲堂内......每一处都给我惊喜与收获,期待着明天更多不一样的校园体验。

B154

网媒182孙嘉蔚

访学的第三日,渐渐熟悉在寒冷的早晨上课的我们,已经能够不看高德导航地走向四十八号教学楼了。

上午的《媒介与社会》是今日唯一的课程,也是让我感触很深、收获很大的一门课。我们运气很好地赶上了一节由国际传播学院张艳秋老师开展的讲座课程,上了一堂我从未接触过的“中国对非国际传播”主题课。张老师以几个高播放量的抖音短视频引入课程,让在课上的非洲留学生和中国同学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同时向同学们全面的展示并深度剖析了当下中非两地之间所传播形象存在刻板印象的现象和原因。逐渐深入课题之后,老师也讲解了几个在传播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例如“后真相”、建构性新闻以及对策新闻,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

在听课过程中引我深思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未来要如何在媒体层面更好地做好我们国家的形象宣传工作,让中国在世界中站稳脚跟——除了坚持老师屡次跟我们强调的、无论在何时都要保持文化自信的一点之外,我们作为媒体人还能具体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思考中,能够慢慢探寻出答案。

22DEF

播音171曾沛芸

来访学的这几天,我一直非常直观的感受着中传老师们的魅力,比如今天上午张艳秋老师,以中非关系为切入口,说到公共外交的内容,讲到“毛豆豆”,引入缓媒介和快媒介、Nation Branding的概念,提出正面或者负面的新闻这样单面新闻都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我们应该去解构新闻,以找到解决方法为目的等等。视角全新,干货满满。但是到了中午的时候,我第一次直观的面对了中传17数据新闻的学生。《富媒体,穷民主》的读书分享会是张志华老师在上传播理论的时候给学生提出的教学方案。一份读书单,班内同学自愿选择一本书组成小组,分章节阅读,直接和老师进行心得体会并提出疑问。我们学院有类似的分享会,但是深度没有这么深,时间不像这样长,老师与学生一对一近距离深入探讨的学术氛围也让人很享受。简而言之,这本书是在以美国媒体的利益既得集团切分蛋糕的现状为例,揭示美国因为太过重商,受资本影响过深,反而在一步步远离建国时高喊的民主自由。同时商业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给我国公共媒体转型敲响了警钟。尽管里面描述的解决方案过于理想国,但是也是一种思考和探索。至于当今中国媒体的出路在哪?“那要靠你们年轻一代去探索了”张志华老师笑着结束了这次分享会。迷茫的一代要怎么走好媒体的下一步?首先,要坚持为人民发声吧。

13E3E

图文编辑:访学团宣传组

排版编辑:廖豪

时间:Nov 22, 2019 11:31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