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草木芳菲四月天,寻经调研彩云巅——田秋生院长率领新闻学系教师昆明行纪实

【发布日期:2023-05-08】  作者:     点击数: 

春城四月,色彩斑斓,处处飞花。4月26日至29日,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田秋生院长带领由新闻学系李鲤主任、刘涛副主任、谢明香教授、李祥伟副教授、林渊渊副教授、唐若寻老师,以及教务办张宏花老师、实验室汪润时老师组成的九人调研团到访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日报社,此次调研旨在探索新媒体生态环境下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案改革。

所到之处,调研团都受到热情接待。在热烈的座谈中和深入的交流中,调研团介绍了学院情况和新闻学系人才培养的举措和成果,充分了解了兄弟院校专业建设的创新模式,考察了当地媒体发挥区域优势、创新融媒体传播、加强产学研一体、报校共建传媒人才培养基地的新思路。

调研过程中,田院长带领老师们认真探访当地情况,与各位专家和学者坦诚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度探讨。本次调研加强了学院与云南兄弟院校及媒体的合作联系,为推进本学院专业建设及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了新的依据。

第一站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4月27日上午,田院长率领调研团到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进行专业建设座谈交流,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张天明书记、肖青副院长、新闻学系章梦雪主任、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柳盈莹副教授、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程潇爽博士、教务办主任王琳老师、实验室主任苏红老师参加了会谈。

张天明书记对调研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肖青副院长、柳盈莹副教授、程潇爽博士对传媒学院和两个专业的情况作详细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由1946年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留在昆明的师范学院发展而来,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其传媒学院虽然历史比较短,但师资队伍年轻,科研建设成果可观,发展后劲足。

柳盈莹副教授介绍道,新闻学的专业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为边疆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二是着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打牢学生政治底色和职业素养;三是深化“政校企”三方合作,开展项目实践和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四是依托落户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开展边疆舆情研究,提升学生舆情研判专业素质及能力。

程潇爽博士也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教师、教材、测试、就业、学生获奖等情况作了全面介绍。该专业202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分设广电实务和数字视听两个方向,制定了5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和11个毕业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计划。课程的优势是结合当前媒介环境,打造注重采写编评摄实务类课程的同时,加强史、论、研究方法等相应相关课程,同时立足云南本土新闻人才需求,联合云南日报以及楚雄、大理、安宁等各地县级融媒体建立实践基地,注重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型广电人才。

田秋生院长介绍了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人才引进情况和科研成果,以及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等,并借此机会作研究生招生宣传。

李鲤主任介绍了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发展史,并提出当下面临的问题与兄弟院校探讨:传媒新业态环境下如何做好融媒体实践和马新观课程建设,如何与媒体共同办学?

刘涛副主任介绍了广播电视学系学科竞赛、课程思政、课程改革、部校共建、新闻扶贫暑期实践的成果。

田院长对两位主任的发言作了补充,他进一步说明了自己领头的马新观课程情况:由10名教师组成课程团队,利用慕课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2019年建成广东省的在线开发课程,拿到了3个省级项目。田院长进而介绍了我们学院主办的部校共建暑期实践活动,该活动从2018年暑期开始,学院师生队伍到贫困山区与当地媒体一起采写报道,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媒体上发表。

听了我们学院的情况介绍,肖青副院长表示,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科竞赛、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做法值得学习。希望通过学习广大的经验,使云师大传媒学院的学科竞赛方面取得突破。肖副院长认为,马新观的联考课程是云南师范大学的特色,学院还为地州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马新观的培育。今年暑假准备开展马新观的暑期实践,邀请了复旦、中传等双一流高校来参与。肖副院长介绍道,学院在科研方面,以民族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为特色,这是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内容。去年,传媒学院获得了3项国家社科项目。学院希望通过产学研结合,为云南当地的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地方性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柳盈莹副教授补充道,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准备定点大理进行,并邀请高校参加,想邀请广州大学参与。柳盈莹副教授还就实践经费使用等问题向田院请教,并与李鲤主任交流了与媒体师资合作的经验。

实验室主任苏红来自业界,原本是云南电视台高级编辑。她介绍了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和管理方法。根据广播电视的设备价值高、更新快、管理难等特点,实验室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填好预报单,设备零附件单独列表,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完好率。苏主任表示,接下来实验室准备与钉钉平台合作进行数字化管理。

肖青副院长说,云师大的人才引进力度大,引进了苏红老师、云南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播等多位业界专家,对实践教学帮助很大;另外这两年也引进了清北等高校的博士,并拿到更多国家社科课题。

谢明香教授、李祥伟副教授、林渊渊副教授、唐若寻老师、张宏花老师、汪润时老师等也就课程建设、校媒合作、实验室建设、学院公共空间设计、教务管理等问题与对方进行了互动交流。

第二站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4月27日下午,田院长带领老师们到达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院长、左小麟副院长、伍丽秀老师、沈艳荣老师等热情地接待了广州大学的调研团队,并进行亲切的座谈。

田院长汇报了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历史发展情况。学院于1994年开办了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广东省最早开办这一专业的高校。之后,于1998年又开设了播音主持艺术方向,也是广东省最早开办的该方向的高校。目前,学院已经发展有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四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新闻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

廖圣清院长介绍,云南大学的新闻学教育始于1985年。2014年,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共建,成立新闻学院;2016年4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学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秉承着“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强”的发展理念,目前建设有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2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还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含有3个专业的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教工34人,在校生规模为7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余人。学科发展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视察时的三句话,主要有三个努力方向:民族传播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学校面向南亚东南亚招收留学生,并招聘国际教师,积极推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学院与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报业集团有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去年开始所有的研究生有建制地去实习。目前本科专业也在加强内涵建设。

李鲤主任介绍了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拓展立足广州,发挥本地特色的专业建设问题向廖院长征求建议。

廖院长提供了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应。他认为,现在媒体生态环境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的革新,二是政治生态的要求。为适应未来技术生态的变化,新闻学院对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作了调整,一方面增加技术性课程,如编程、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呈现等;第二方面,加强实验场所的建设,新闻学院投资1200万建设了全媒体实验室,具有仿真、模拟、实战等功能,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平台。而面对当代的政治生态,我们要认识到新闻传播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党性、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加强马新观的教学。廖院长提到,云南省委有一个项目,成立西南联大联合研究生院,在研究生中抽选20人出来参加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田院长表示,要向廖院长学习,学习其做研究有前沿意识,有方法论,有现实关怀。我们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讲好中国故事,把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落实到人才培养上。

回应刘涛副主任提出的关于教学科研、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廖院长提供了新闻学院的思路。科研上,对完成项目的论文发表提出量化的要求,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加强学生的实习环节,派送优秀学生到媒体实习;与复旦大学合作探索1+2+1的教学模式;创新实习基地,利用区域优势,在尼泊尔、缅甸等地建设了海外实习基地,派送学生前去实习。

座谈结束后,伍丽秀老师带领老师们参观了新闻学院的实验场所。据伍老师介绍,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积一千余平方米,拥有实验教学器材设备等2700余台套,资产投入超过三千余万元。中心下设融合媒体报道指挥中心、高清视讯道、广播及演播厅以及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报刊编辑室、摄影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数据新闻可视化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可满足新闻传播实践教学需求,并积极为社会提供服务。学院和云南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七彩云”联合建设了全媒体联合实验室,实现依托一核心(媒体云平台)+两中心(内容中心、用户中心),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培养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的人才,逐渐形成平台+内容+教学+运营的媒体融合发展新闻实践教学生态环境。老师们认真听取了伍老师的介绍,纷纷表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实验硬件建设方向和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下午三点,田秋生院长应邀在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报告厅作《全面抗战时期香港进步报刊的统战宣传》主题讲座,与新闻学院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第三站 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

4月27日下午三点,调研团来到云南日报社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参观调研。在实验室管理中心主任许悦和导游的陪同带领下,老师们先参观了云南日报社史馆、数据中心、视频直播间、云南网。随后到集团的全媒体中心进行座谈交流。参加座谈交流的有许悦主任,云南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刘祥元、云南网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于婷,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人事部人才科科长韩健,以及多位融媒体工作室的代表。

田秋生院长介绍了学院的概况,并说明了调研的目的,即探索在当前传媒技术生态和政治生态背景下如何适应传媒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培养新型的传媒人才?

针对田院长抛出的话题,人才科科长韩健对集团的人才情况进行了介绍。云南日报集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少,但确实存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适应的情况。当前纯新闻背景的人才比重高,而全媒体人才特别是工程类人才、工艺美术人才比较欠缺。

刘祥元主任介绍了评论部的基本情况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报社的网络、杂志都有评论版,相关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以及对热点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理论评论正在由文字向视频化转型,所以要求从业人员也要熟悉视频化表达方式。评论部目前正在与高校合作,推出一系列产品。

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多个融媒体工作室,工作室采用自主灵活的组织方式,由召集人牵头组成主创团队。工作室成员在不影响原有工作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兴趣、业务专长、资源等组合工作室团队。工作室进行项目制运营,实现内容生产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以及运行模式跨部门、跨媒介、跨地域。很多工作室正与高校合作,探索内容运营、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模式。参加座谈的各工作室分别介绍了自身的情况:

李绍明融媒体工作室利用云南日报70年历史的图片等资源研发图片数据库等资源,与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工作室提供需求和应用场景,高校提供科研团队。

“Explain”国际传播视频融媒体工作室打造了反映中国社会百态 “挑战云南”,“走,去串门”等系列微纪录片,在微信公众号、Facebook、推特上推送。工作室采用打造素人号、打造海外传播官、抓住热点内容、内容去政治化等传播策略来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如,工作室在Twitter 上推送的“中老铁路通车”的内容就收获了点赞200多万。

精品制作融媒体工作室的融媒体作品采用H5、短视频、直播、手绘等多种形式,取得了优异的传播效果。2022年工作室策划执行并联动8个沿边省区主流媒体,联合推出融媒体联动产品《8省区网媒大联动·我在边疆望北京》,点击量超过20亿。此外工作室还在社交平台设置多个话题引导舆论,有20多个话题被中央媒体转发。而工作室的重大主题报道经验总结案例已经入选国家级教材。

“云迹”工作室是云南首个非虚构写作平台,工作内容包括采写反映时代变化中普通人生活、各行业各群体真实故事。工作室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城市学院等高校合作,进行视频直播、短视频生产、社科调研等,探索内容运营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模式。

据许悦主任介绍,为了保证传播内容海外落地,集团采用的措施包括实现报业与电视台等多媒体联动,从内容到渠道发动所有资源做好大外宣,与两个省级实验室合作设计数字虚拟主播实现技术赋能,通过工作室以平民化、切实的方式进行传播,作品从数量的追求到质量的把控两手抓,并与高校合作探索新的运营和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集团与昆明城市学院成立了视频工作室。

田院长介绍我们学院部校共建、马新观教育的措施和成果。2018年起,组织师生参加新闻扶贫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收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以创新实验班的形式与媒体合作协同育人,学生进入媒体项目参加实习实践,打造学生的全媒体能力和国际传播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云南师范大学柳盈莹副教授也介绍了该校与云南日报合作的情况,一方面,与云南日报社合作共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实现媒体与高校人才互聘,另一方面,云南师大与报社十几个工作室展开合作,实现报校共建,她开设的“融媒体深度报道”课程就与媒体专家深度合作,部分环节请媒体专家参与其中。

在座谈会的最后,许悦主任对云南日报社与云南大学、云南师大、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大四所学院之间的融媒体合作运营和人才培养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这种模式是一种双赢的策略,目前正在进行创新探索。同时,她也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实施保障机制来巩固这种模式。

第四站 西南联大博物馆

4月28日上午,调研团前往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了解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云南合并而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与抗日战争始终相伴。在8年的历史中,西南联大始终坚持“爱国、民主、科学”的理念,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为当时国内教授阵容最强、学术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这里有陈省身、吴大猷、吴有训、华罗庚、叶企孙、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巨匠,认真治学,为国育才。无数从西南联大走出的学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173位中国“两院”院士,8名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还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不仅如此,西南联大还培养出了许多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杰出的人才,以及多位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西南联大的历史和学术成就堪称辉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以及在国难中的坚韧不拔和争取独立、自由的决心。

博物馆的展出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了三个部分:西南联大的前身、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历史以及国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云南示范大学时期。展览中使用了各种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和文件,详细介绍了西南联大的前世今生。从其前身到迁至昆明的历史渊源,再到昆明时期的教学和科研,展示了学校的院系设置、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选修制与学分制、课程安排、师资和教学管理等内容。资料表明,西南联大治学严谨,理念先进。学校非常注重通才教育和基础课程,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然适用。当时其基础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成就辉煌,涌现了华罗庚、陈省身、吴大猷等世界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西南联大的师生并非只会闭门读书,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肩负起了报国的重任。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积极地参与了当时的爱国民主运动,投身救亡抗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西南联大的光荣历史和学术贡献让老师们大为震撼。通过参观,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表示希望更多人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精神,并将其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国育人、学以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

四天的行程十分短暂,但调研活动安排得紧凑充实。徜徉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美丽校园里,漫步在雄伟开阔的云南传媒广场前,老师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家西部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可喜成果。热情友好的云南兄弟院校,为新闻学系调研团提供了宝贵的办学经验;而云南日报社的融媒体发展和与当地高校共创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建设开启了更广阔的前景。总之,这次调研是一次丰收之旅,为学院探索如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有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提供了更清晰深入的思路。

文 字 林渊渊 谢明香 刘 涛 \ 图 片 林渊渊 汪润时 云南日报社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