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我院“读懂广州”创意传播实践团队举行专题培训活动

【发布日期:2024-07-17】  作者:     点击数: 

广州越秀区的东山,作为“老城市”与“新活力”的聚焦点,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又焕发着新生的光芒。在这里,古朴的街巷与现代化设施相得益彰,古老的传统与创新的思潮相互碰撞。往昔的烟火气在袅袅升腾中延续,都市文化的新潮在不断涌动中融入。东山所呈现出的这种独特的融合与共生,正是广州城市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

7月14日下午,我院百千万工程暑期社会实践“读懂广州”创意传播实践团队-东山分队的师生来到东山街道办事处参与“百年东山——东山在地文化”专题培训会。带队的杨健、许莹冰、邹演枚三位老师及来自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24位学生参加了培训。

(与会师生合影)

本次专题培训会由广州市越秀区五羊小学教师、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发起人杨华辉老师主讲。杨华辉老师的讲座以松岗片、东山口片、百年名校片、启明龟岗片、新河浦片五个片区为脉络,通过展示多年收集整理的图文资料,将每个片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名人故事、建筑风格特点以及当下热门的网红打卡元素等内容逐一呈现。

(主讲人杨华辉老师)

不仅如此,杨华辉老师以其对东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史料考证,在为同学们梳理东山百年发展脉络的同时,还挖掘出众多鲜为人知的文化细节及背后的动人故事。

(实践团队师生听讲)

专题培训会后,实践团队师生积极与杨老师展开交流。同学们向杨老师询问了“东山街道的很多建筑为何都以‘园’命名”“东山的人文底蕴的寻找方向”“东山特色建筑的保护和盘活”等问题。杨老师皆为同学们作详细解答,并提供了深入挖掘东山文化的方向。

(实践团队学生向杨华辉老师提问)

实践团队指导老师许莹冰对杨华辉老师提及的“历史建筑凝固着城市记忆,是城市的人文与历史的载体”深表认同。许莹冰老师表示,东山保留的特色建筑是实践团队很好的切入点,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也更值得挖掘,同学们可以通过创意传播的方式展现这些建筑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次专题培训会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东山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为他们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播音232邓颖茵:

杨老师非常用心地准备了很多精美的东山特色周边礼品。其中最吸引大家的是网红打卡点“培正路”的周边。活动中最有趣的是许莹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抢答并正确回答,主动提出许多切入点,比如东山少爷的真正形象、街道特色、历史建筑等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次专题培训会让我们从知道东山特色,再到深刻理解为什么它会是特色,最后思考如何从点到面讲好东山特色。这也为我们新闻学子如何用专业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讲好湾区故事提供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方向。

网媒232杨颖: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经过岁月淘沙,红砖绿瓦仍在,只是早已人去楼空,但其保留的是华侨的“根”,是泱泱爱国情,是他们对祖国的一片赤子情怀。历史与情怀就藏在那一幢幢建筑背后,它们只是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经过百年风雨洗刷、沧海桑田,其仍然包含着华侨对祖国的赤子情怀与东山学子与游子的乡愁。如何使它们背后的历史让更多人所知而非流于表面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广编231杨子宸:

参与了杨华辉老师的东山在地文化专题培训,我深受启发。在杨老师讲述下,我逐渐了解广州东山的历史,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东山往昔的辉煌。这里,是广州历史的缩影,从培正路到寺贝通津,从荒郊到“东山少爷”,从华侨回国到名流云集,中西合璧的建筑群静默地讲述着百年故事,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生。东山不仅是记忆的承载,更是创新与传承的交汇点,跨越古今,谱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