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媒体 > 网络与新媒体作品 > 正文

记“疫”︱“静音模式”下的中国课堂会为网课打开“话筒”吗?

【发布日期:2020-04-07】  作者:     点击数: 

1月29日,中央教育部发布延迟开学通告。

通知一声令下,微信通话声、钉钉上课铃声、企业微信会议声,声声入耳。数亿学子挤入无限容量的虚拟课室中对位入座,老师们习惯性地按下“全员静音”后,网课正式开始。

网络课堂不新奇,新奇的是入座课堂的全国学生里,有一大批人正在或已受到新媒体时代“弹幕”文化的洗礼,并直接或间接地经受直播潮的耳濡目染。而中国课堂长久以来饱受诟病单向的知识传播模式,也许能在这次集体网课中因新一代学生符合互联网文化的“胃口”而有所改善。但直播授课能否出色地破解教学隔阂,打开中国课堂长久以来“静音模式”的“话筒”呢?

目前为止,回答都不置可否。但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老师成为“主播”会是一副这样的画面:主播们激情澎湃地推销着他们的“知识产品”,而学生们紧盯屏幕一边给“产品”打好评,一边积极交流着“产品”的功能。

而事实上,近半个月的网课试验初结果似乎不太符合理想中的预设。

经某广东大学的学生媒体在开课后一周统计的“疫情期间深大线上学习状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填写问卷者有238人),在多选题:我认为线上学习有这些优势中的“线上相互交流,敢于发言”选项仅有76人选择;而与之相反的题目:我认为线上学习的劣势中“无法面对面交流,沟通受限”选项有124人选择。另外,赋分题:“我可以在老师提问时积极主动回答”平均得分为2.7分(满分为5分)。

经过该调查问卷的短期调查结果和笔者的留心观察大致可知,大部分课程的讨论区仍然处于“半静音”状态,即网课平台的技术问题反馈为讨论区的常客,而单向教学模式整体上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话筒”交到了娴熟游离于弹幕与直播潮的青年手中,为何打破“静音模式”现状仍然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得顺着话筒线寻找到知识的传者——教师。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篇》里记载古时孔子面向学生的教学态度:无需因为师的年纪大而在言志时有所保留。

中国教学的漫漫长路中,早有《礼记》提出“教学相长”理念,现有共享真理的各大网络学习平台。尽管拥有了古代理念和现代平台,教育家们一直以来提倡师生互动的泛泛之谈仍旧是蜻蜓点水。实践出真知,要在习惯性的教学模式里把握新媒介技术带来的优势令其变成授课利器,这对于教师的职能要求又提出了挑战。

尽管前路云迷雾锁,我们看见了一位师者突破重围。近期有位风靡网络的老师,他的课堂视频让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无论专业和所授对应与否,都会慕名点开。

他是“四处散布法学与教书魅力的罗翔。”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教授,一直是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他口中鲜活又奇葩的刑法例子,就是一把把教学利器。点开视频,铺天盖地的弹幕在b站的“智能防遮挡”弹幕识别功能下,好不容易给罗翔留出了一点轮廓和底下的字幕。进入页面的同学一个视频接着一个地浏览,看视频的状态也从爆笑到了“笑累”,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在罗老师的视频里已逗留了好几个时辰。

罗翔的法学教学模式有可圈可点之处,他的“粉丝”们利用弹幕进行教学积极互动的效果更是让人折服。这也证明了网课可以上得扣人心弦,甚至能打开学生交流的“话筒”。

 

罗翔开启了一个话筒开关,响应者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创新和风格独特借助新媒介破解知识线性灌输的可行性。话筒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罗翔”打开,只是一定的主播天赋和个性化的教学利器对于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极大勇气的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不少老师其实都有自己的“小心机”,它们都是网络教学的利器。例如上下课前播放熟悉的上课铃声,一般学生们在讨论区都会齐刷刷地发“想念老师”、“期待返校”的弹幕,这都成功吊起了学生的兴趣,思念情愫也随着话筒的声音交织、流淌。

网络教学是必然趋势,如何营造缺席的“在场”氛围,需要自上而下更多的探索与研究。再问双向教学模式何时实现?学生的“话筒”能否被网课开启?这一切的疑惑都会在未来的网课大趋势中被逐一解答。尽管此次集体网课试验短暂而仓促,但它已成功开启了新教学的那扇窗。

作者:杨子曦

指导老师:黎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