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广西一高三学生每天到三公里外山顶上寻找网络信号上网课的消息引起外界关注。日前,广西百色田林电信分公司得知此情况后,迅速定位该村屯位置,立即着手解决该村屯4G信号问题,以保障学生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便利。
据了解,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浪平镇青岗林屯地区手机信号只能勉强维持基本通话,有时甚至没有信号。湖北9岁女孩因为家里没信号,在山坡雪中上网课;为了上课有的学生爬到山顶上去找手机信号;或是有的在家长陪伴下,集体在山腰找信号搭起“帐篷学校”。网络教育如今暂时成为一种日常的教学方式,类似电信公司之举无疑解决了孩子们的燃眉之急。但与此同时,这个特殊时期的善举让人们把目光投向平常时期下大山深处的教育问题。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在教育资源上存在较大差异。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进行持续的渗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涌现大量免费的学习资源和更为细致的付费学习课程,生活在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地区的学生完成传统的课堂学习后,还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提升自己,选择的途径更为多样;而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偏远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资源的接触性远低于城市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突出。中国报告网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只有12.6%,在普通时期,在偏远山区的更多学生恐怕还是难以接触到新兴的现代媒介技术。
那如果像广西百色田林电信分公司一样,尽可能地发现教育“信号”微弱的地方,是否就能解决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问题了呢?
恐怕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大山深处,经常有交通不便的难题,要想搭建信号基站十分困难。西藏日喀则的大二学生次仁曲桑的家距离珠穆朗玛峰仅有49公里,海拔4600米。因为网络信号很不稳定,所以他每天凌晨四点去乡里找网上课,每天光来回骑车就要花费6小时。在一些西部山区里,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不免让人发出“蜀道难”的嗟叹。再者,实现农村的宽带入户还要考虑到村民的生活水平。近年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有限,考虑到宽带入户后每年按标准收费的情况,村民们主动想装宽带的意愿也就降低了。
“天堑变通途”非一日之功。那么在刻不容缓的网络教学前,农村山区的师生们都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可以看到忍着风雪在山上上学的学生,看到为了找信号花费6小时的学生,我们看到了在知识面前他们虔诚、努力的姿态。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幸运地在几日内“等”到网络信号,为适应网络教学,有些山区里的孩子为了上课所付出的成本大多是“牺牲式”的,他们或要忍受严寒或要付出比平常上学多几倍的通勤时间。
我们不忍心再看到这种“牺牲式”的感动,但我们是否尝试过从“网课”的形式跳出来,去想过这样的牺牲“值得”吗?网课的形式是“表”,知识才是“里”。每天6小时的折返是否换来了网课的最大效益呢?当学生排除万难准备上课时,网线的另一端——农村山区的老师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呢?农村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授课方式比较单一。面对突然切换的教学模式,老师们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应变能力和新媒体技术的教学经验呢?其实特殊时期老师们可以综合考量学生的网络接触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授课方式,让网线两端的人都能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互联网的触角正在慢慢伸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大山深处的教育“信号”仍像一盏小灯发出的时有时无的微弱光芒。只有让优质的教育和师资在这些地方不断得到延伸下沉,才能让大山深处“灯火通明”。
作者:欧阳阳
校稿:卢瑞麟